随着新年度铁矿石谈判大幕的逐渐拉开,意图改变传统铁矿石谈判机制的利益方们又开始活跃起来,不过,目标的实现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指数定价的模式,依然未被中国的钢铁企业尤其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所接受。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钢厂参与进口现货铁矿石市场的交易,铁矿石长协合同的定价机制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而一些咨询机构也看到了铁矿石现货市场越来越活跃带来的“商机”,开始推出一系列的铁矿石指数。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铁矿石指数有三种,分别是环球钢讯的TSI指数、金属导报(MetalBulletin)的MBIO指数、普氏能源资讯(Platts)的普氏指数。
TSI指数目前主要统计两种铁矿石每天的价格变动趋势,品位分别为62%和58%的铁精粉,是到中国港口的CFR(到岸)价格,而长协价则主要谈判的是不包括海运费的FOB(离岸)价格。
一些机构,已经开始利用TSI等指数,开发出了铁矿石掉期合同结算产品,比如新加坡交易所。
“去年我们就开始研究铁矿石掉期结算,并与国内钢厂交流,主要可以利用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来锁定未来的价格和成本,今年4月正式启动了这一交易,目前参与者已经接近100家。”新加坡交易所结算与商品部助理副总裁陈世亮昨天告诉CBN记者,参与交易的主要是一些贸易商、投行以及国内小型钢厂,从今年4月到9月,通过新加坡交易所进行铁矿石掉期交易的已有300多万吨。
不过,陈世亮也承认,300多万吨的交易量与全球几亿吨的铁矿石贸易量还相去甚远,不过他也认为,虽然长协机制怎么改目前还很难看清楚,但既然已经有人提出了现货和指数定价,就应该先对这些进行必要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