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家居网_中国家居门户媒体网站-乐享精致家居生活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装修 设计 瓷砖 涂料 地板 卫浴 吊顶 暖通 橱柜 门窗 净化 五金 建材 电工 窗帘 壁纸 家纺 灯饰 饰件 衣柜 沙发 床榻 桌几 童用 洗衣机 小家电 电视 冰箱 空调 数码 家电 厨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物

记者眼里的王石:爱面子爱美女挖鼻孔 就是一普通人

2015-03-26 15:55:26  中国企业家   阅读:

   从对传统和强大社会惯性的扬弃、自觉改造自我、追求自由的角度看,王石可以称得上是英雄。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个普通人,喜欢听赞美的话,不高兴会拉下脸,不经意的时候会挖鼻孔,还喜欢美女。

  第一次见到王石是2004年春天,我在北大站着听了他的一个讲座。

  教室里挤得水泄不通,慕名而来的不仅是北大的学生。提问变成了竞赛,甚至两个人急切地同时提问,场面有点失控。2003年登顶珠峰,让知名企业家王石变成了一个偶像式的人物。

  王石讲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总体印象这个人踌躇满志,还有点狂。在回答某个问题时,他说了一句“男人的精彩要从50岁开始”。顿时,全场掌声雷动,还有尖叫,所有的人似乎都被他催眠了。

  在我所有听过的讲座中,这是最难忘的之一。王石那时的状态,总让我想起《庄子·逍遥游》的开头:“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王石那时的状态接近“怒而飞”,那种洒脱的性情、自由的意志,似乎有一种能让现实低头的魔力。在场的人都被他感染了,我的心里也掠过一阵清风,哦,原来人可以这样快意、自由地活着。

  第一次正式采访王石是2009年3月,四川绵竹遵道镇。他在那儿视察汶川大地震后万科援建的项目。现实场景中见到的王石,完全不是2005年那个光芒四射的偶像。我发现他好像也是个普通人,没有什么独特之处。采访之前,他在一间教室给援建小学的百十个小学生们做了个演讲。与2005年北大那场演讲相比,这场演讲要平淡得多,也因此更显真实。山里的孩子大多腼腆,有几个孩子提问,他一一认真回答。他没有像长辈在说教,也没有空话、套话的敷衍,让人感觉到他和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这次采访,印象最深的是王石的愤愤不平。2008年,因为拐点论、捐款门等事件,王石受到了空前的质疑,万科似乎也走下了神坛。这次采访就是为此而来。他情绪激烈说了这样一段话:“你刚刚问的话就让我感到蛮痛苦。你说我做错什么了,我现在反问你,我哪句话说错了?你就把我的话在杂志上写出来,问问大家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地产行业,对王石的评价一直两极分化。一些人说起王石语气里总有点不屑,我听到最直白的一种说法是“他有什么钱呀”。王石是世界最大房地产公司万科的创始人,但持有的股份非常少,作为职业经理人他只是个金领,财富不及地产行业的一个小老板。还有人说他虚伪,喜欢作秀,喜欢装。但是也有对王石完全顶礼膜拜的人。

  2008年万科遭到质疑时,我采访过一个从未谋面的地产人士,他和王石曾有交集。在电话中他激动地说:“王石是我见过的最伟大的人!他是英雄!我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万科一定能走出困难!”

  在2008年之前,作为偶像的王石已经理所当然地存在了很多年。这次采访后,我开始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王石能成为偶像?所有的偶像,都基于社会心理的某种需要,偶像是对这种需要的回应和投射。那么王石代表了哪种需要呢?难道只是整个社会对财富和成功的渴望吗?

  从2009年以来,我多次采访王石,看过他所有的书,越来越发现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他太不像一个中国人了。他有一张中国人的脸,脑子里的东西却很不一样——他的价值体系是普世的,不是传统的;他言行是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不是东方的、中庸的;他崇尚科学、理性,喜欢公开、透明,讨厌潜规则,讨厌传统文化中很多晦暗不明的东西。他这么想,也这么做,因此万科的管理、文化都显得不那么本土化。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尤其是青少年时期还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怎么能长出这样一个人来呢?我对他精神世界的构成产生了好奇。

  2012年8月的采访,王石谈到了自己精神世界的形成:

  “我的父母都不是知识分子,所以从小受的中国传统教育不多。中学时候喜欢读书,大量阅读外国名著,比如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司汤达等等,都很喜欢看。西方文化宣扬的个人主义、个人奋斗,还有人文精神,对人的尊重,这些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30岁后,我到了深圳创业,接触到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类的书,才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王石一直持悲观的态度,他说甚至有意在忽略。1980年代,王石刚刚创业时,最头疼的就是公司里拉帮结派、讲地缘、血缘关系,这是一个历史悠久国家的传统遗产。

  2012年的采访中他谈到了万科是怎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

  “现代企业制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中国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拿来主义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现在主流的做法。我的思路是,既然现代企业制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万科就拿来用,是完全照搬,而不是搞结合。”

  中国很多企业都具备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但是在内涵上一点也不现代,所谓的制度通常只对下、不对上,人的因素要高于制度。在万科却是制度高于人,它的文化、做派更接近一家跨国公司。这得归功于王石,他不仅带头遵守制度,还对东方式权威充满警惕。东方式权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产,组织对权威人物的依赖很大,一旦没有了权威人物就会江河日下。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屡屡上演。为了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权威,王石用权威的方式终结了这种可能:他还不到50岁就早早交出了万科的管理权,选择相信自己建立的制度和培养的团队。

  采访快结束时,我忍不住问:那您骨子里面到底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

  他回答:当然是东方的呀。

  很多不同凡响的人物都有分裂的人格,王石就有这样的特质。作为中国人,骨子里面当然是东方的,但他愿意自己革自己的命。无论是万科改制上市时放弃股权(那意味着巨额财富),还是年富力强放弃万科管理权,在一般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且有违人性的。在放弃管理权之后,他曾说自己“像野兽突然被关进了笼子”,心里非常难受但仍坚持下来。能忍受这种分裂,是因为万科承载着他的理想,万科于他而言就是一个理想主义实验。

  虽然成功如此,王石一直在坚持改造自己。他有写日记的习惯,经常反思自己,因此头脑清醒。用他自己的话说,“犯过很多错误,但是没有一个是战略错误,或者致命的错误。”这正是他对万科的贡献。

  王石是个很爱面子的人。2012年爆出离婚事件之后,他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显得不太自然。2013年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上,有相熟的企业家拿这件事打趣他,他的脸立刻就挂不住了。一位知名企业家说,那时曾看见王石在餐厅吃饭后从后门离开,唯恐被人看见。就是这样爱面子,王石在万科却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他不止一次表示过,最高兴的是有人反对,而最后证明他是错的、别人是对的。2014年4月25日的采访中,他说对万科最大的不满是,现在能听到的不同意见越来越少,在委托麦肯锡做的万科新战略规划中,这是一个重点反思的问题。

  在中国,王石永远是一个很乍眼的人。每次他和柳传志同台,直接用肉眼,就能看到两人的差别。柳传志厚重圆融,颇有儒家风范,言谈举止都有长者之风。王石棱角鲜明,喜怒形于颜色,不太讲人情世故,有点像好莱坞大片里的硬汉。在讲究中庸之道的中国,柳传志已经修炼到圆融通达的境界,而王石却像一把锥子,好像从没被磨平过,也没有被折弯过。这注定了王石是个有争议的人。2008年王石的“拐点论”、“捐款门”都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对抗。但事后人们冷静下来发现,王石没有说错什么,他所说的不过是常识。

  在中国,从众通常被认为是美德,而特立独行是异类。王石就是一个异类。他有独立人格,骄傲的个性,还有一颗有责任感的心。2013年的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上,王石号召企业家不要移民、不要抱怨,要承担责任、面向未来。他说:“如果希望中国的未来光明,就要从自身的企业做起,汇聚而成就是滔滔江水,如果我们自己不这样做,指望上面去改那是没有希望的。”从万科的“不行贿”、做企业公民,到做绿色建筑,再到王石对“企业家是否该关注政治”的讨论中肯定的表态,他的责任感一以贯之。

  王石收获了健康、丰盛的人生。不仅万科成为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他自己登山、航海、玩极限运动,60岁后到国外著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成为极少数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企业家。他获得了很多重量级人物的赞美。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为王石的《道路与梦想》一书写的序,题目就是《现在赞扬王石》。北大周其仁教授说王石是“时代之器”,看上去像一块石头,实际上是一方玉。还有人认为他是英雄,启蒙者。

  2014年4月25的采访中,我问他怎么看别人的赞美。他说:“我不是像有人说的伟大什么的,我的出发点就是个人主义嘛,想挑战一下、看看自己到底怎么样,我也没有说要改变社会的想法。不过话又说回来,每个人把自己做好了,这个世界就会变好。”

  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和大盗相互依存,没有大盗也就不需要圣人。如果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有了独立的人格,都在追求健康、丰盛的生活,就会有无数个王石,也就没有什么稀奇的了。王石之所以在那个时刻成为偶像,是因为他代表了中国人最压抑的某些东西,比如独立人格、自由意志、丰富的个性。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这些东西都被封建极权统治挤压到角落中,少数对此有追求的人,如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类的名士,大多被冠以“狂狷”之名。王石说,“我绝不可能是中庸的人”。如果在某些时代,他大概是要被押着游街的那一类人。但时代不同,借着这个时代人们对财富和成功的仰望,王石终于踩着青云变成了偶像,他赶上了好时代。

  这个时代出现王石几乎是必然,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活力,人们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层次越来越丰富。王石不是第一个在这些方面做探索的人,但是他的巨大成功让其更具有说服力。如果没有一个王石,也可能出现一个张石、李石,在80后、90后中,已经有无数个王石。

  从对传统和强大社会惯性的扬弃、自觉改造自我、追求自由的角度看,王石可以称得上是英雄。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个普通人,喜欢听赞美的话,不高兴会拉下脸,不经意的时候会挖鼻孔,还喜欢美女。

  在婚变之前,王石表现的是超我和自我的存在——他说了不少大道理,做了很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还好像从来不犯错。但他的本我去哪儿了?没有本我的人有多少真实可言?婚变之后,本我显现,原来他也是凡夫俗子。对于他虚伪的质疑一度流行。表面上看,他越发显得分裂,事实上他的超我、自我和本我终于归于一体。他的本我与普通人差不多,但是他的超我远远超出普通人,他因此显得独特——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矛盾体。

  2014年3月底,我又在北大站着听了王石的一场演讲,和10年前一样,教室里依然挤满了来听讲座的人。王石依旧很有活力,但气质发生了改变,不再像2004年那样得意洋洋,他显得从容而谦逊。2011年到哈佛游学之后,他告别了英雄主义。他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很少,而知识的高峰要比他所有登过的高山更难。为了过语言关,他放下架子,和比他小40岁的本科生们一起上课,现在他能用英语演讲。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开始读一些传统的经典,他发现要搞清楚一些问题必须了解传统。对于以前完全按照西方的文化、制度改造万科的做法,他也有了一些修正,希望传统文化中的好东西也能为万科所用。

  他还谈到了70岁时的打算:到戈壁去种树。

  “我原来计划70岁之后就到一个没有人的小岛上隐居,旁边有个直升机,想到城市说走就走。后来我到云南哀牢山见到褚时健,70多岁开始创业,种了满山的橙子。以前遭受了那么大的打击,他也就是一句话轻轻带过。我一下就震撼了,觉得自己很惭愧,应该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2008年王石深陷舆论漩涡时,曾说自己像个“青涩的苹果”。现在,他有点像一个沉甸甸的谷穗,低下了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精品家居网无关。精品家居网对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电话010-52887150),我们将尽快予以有效核实并作出相应处理。
   
推荐资讯
生活即秀场,小红书 x VOGUEBusiness在米兰时装周引领家居筑巢新风尚
生活即秀场,小红书 x
玩转电梯品类营销,看美的LINVOL国庆如何花式整活?
玩转电梯品类营销,看
Denon Home Amp功放新品发布:重新定义无线音质体验
Denon Home Amp功放新
宝华韦健璀璨“设计上海”:音乐与空间的奢华交响
宝华韦健璀璨“设计上
最新家居资讯
热门阅读
Copyright © 2014-2015 HOUSELIFE.COM.CN NETWORKS All Rights Reserved. [ 精品家居网 ]版权所有
合作热线:400-019-6898
关键词:精品家居网 | 精品家居生活网 | 精品家居新闻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16023283号-13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