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民间艺术家朱朴光的剪纸人生
朱朴光在创作
朱朴光剪纸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展览并获奖。
朱朴光剪纸作品
朱朴光剪纸作品
瑞昌市夏畈镇素有“青铜故里,剪纸之乡”的美誉,青铜与剪纸被当地人视为双宝。3月24日,当笔者冒着绵绵春雨来到瑞昌市夏畈镇时,朱朴光已在该镇文化广播站门前等候。眼前的朱朴光,个头不高、穿着朴素,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文化广播站二楼的剪纸展览大厅布满了朱朴光用纸和剪刀创作出来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惟妙惟肖的花鸟图案、优美旖旎的山水风光……巧夺天工、美轮美奂。在这里,朱朴光与笔者聊起了他的剪纸艺术心路,讲述了瑞昌民间剪纸艺术的前世今生与发展传承之路。
技艺精湛 “纸”上耕耘三十载
朱朴光1956年出生在素有剪纸之乡的夏坂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天资聪颖的他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家乡的山山水水都成了他临摹的对象,他用自己稚嫩的画笔,描绘家乡,书写童趣,编织着艺术家的梦想。
1975年,朱朴光高中毕业后回到自己的故乡,农村一方热土,使朱朴光绘画艺术得到尽情的展示,办黑板报、宣传栏,为村里婚丧嫁娶画个中堂、剪个喜花都少不了他。朱朴光从不放过展示自己绘画艺术的机会。
1982年,瑞昌文化馆举办农民画展,朱朴光送上自己精心创作的年画《猪多肥多,肥多粮多》,这幅出自农民作者的作品,构图新颖,立意鲜明,受到时任县文化馆馆长冯隆梅先生和文化馆已故群文干部吴志纯的高度赞赏,决心着力培养这棵从剪纸艺术之乡出来的绘画艺术新苗。于是,凡县里举办农民美术创作学习班,省、市各类画展都特邀朱朴光参加,“功夫不负有心人”,朱朴光在文化馆专业老师的辅导下,艺术水平日渐成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画家。1985年,朱朴光的年画作品《赶集》参加江西农民画大赛夺得二等奖,被江西日报作为农民画作品专版刊登,充分展示出朱朴光扎实的艺术功底和深厚的生活底蕴。
1984年,朱朴光应聘担任夏坂镇文化站站长,文化站的工作为朱朴光的剪纸创作搭建了一座平台,可刚成立的文化站,一无资金,二无场地,困难重重,朱朴光没有退缩,迎难而上,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逢年过节,走村串户,剪窗花、写春联、画年画,无所不干,凭着自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把个夏坂文化站办得红红火火,名扬四乡。
担任文化站长28年来,他做了大量的群文工作,文化站多次受到上级表彰,这期间在民间老艺人柯秀英精心传授下,朱朴光的剪纸艺术也日渐成熟,他的作品以人物见长,既吸取已故剪纸艺术家吴志纯的细腻刀法,又有民间老艺人柯秀英大气粗旷的民间风格;在构图上,朱朴光秉承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他所创作的众多人物作品,从早年的《赶集》,到近年的巨幅人物剪纸《水浒108将》,都淋漓尽致表现出这一风格。
推陈出新 “剪”出一片新天地
新的时代,新的生活,使朱朴光产生了许多新的生活感受,朱朴光的剪纸技艺在传承中创新思维,创新技法,结下了累累硕果。
1998年,为庆祝抗洪抢险胜利,更好地推介瑞昌剪纸。瑞昌市决定在南昌市民俗民间艺术馆举办“瑞昌剪纸”作品展。朱朴光接到了一项艰巨使命,创作一幅压轴大作。当时正值央视热播《水浒传》,他深有感触,决定以水浒传人物为题材,创作一幅水浒人物剪纸长卷。于是,他按照香烟盒上108将的水浒人物闭门潜心创作,历时五个半月,创作完成一幅长11米、宽0.45米的《水浒108将》长卷。这幅长卷剪纸作品栩栩如生再现了108位人物形象,成为展览会最具人气的作品,也是江西省迄今为止最长的剪纸作品。在展览会当场有人要出价1.5万元购买,他没舍得出手。该作品于2000年在全国金丝猴群英书画大奖赛中获国家文化部剪纸铜牌。
继成功创作《水浒108将》后,近年,朱朴光又成功创作出一幅9米《红楼梦长卷》,该作品以精湛的剪纸手法再现了大观园的奢华场面和金陵十二钗的风韵神态,剪刻细腻,神形兼备,气势恢弘,并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受到一致好评。朱朴光说,他还计划创作《三国演义》和《西游记》剪纸长卷,让四大名著的人物肖像在剪纸上活灵活现。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朱朴光激情难抑,创作了一幅献礼“巨著”《龙的传人》。
“铜山发掘古朝商,开采千年历史长;昔日青铜曾铸造,铜花含笑忆辉煌;今日举笔剪铜都,中外驰名奋力书;考古文明人类史,旅游开发展宏图。”这是朱朴光正在创作的大幅剪纸作品《古矿采炼图》的题头诗。瑞昌市夏畈铜岭古铜矿遗址,距今有着3300年历史,以目前国内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而闻名于世。朱朴光称,他想让铜矿开采的场景“走”上剪纸,让当地的青铜剪纸历史文化交融、汇合和升华。目前《古矿采炼图》创作已进入草图绘制阶段,将分探矿、采矿、冶炼、铸造和生活五部分,整幅作品长20余米,预计明年完工。
宁静致远 老艺人的心灵坚守
梅花香自苦寒来,年过半百的朱朴光,从事剪纸创作近30年,共创作《水浒108将》、《红楼梦》、《仕女图》等大幅剪纸系列作品200余幅,窗花、生肖等小幅剪纸系列作品千余幅。其创作的作品,采用非镂空技法,虚实相间,首尾相连,自成一体。他创作的剪纸作品《好日子》获得江西省首届“鄱阳湖生态国际文化艺术节”银奖,并与另外一幅剪纸作品一起被“中国人类非遗文化展”永久收藏。
朱朴光称,每天除了花上10多个小时用于剪纸创作,每周都要抽出半天时间,往返于几个中、小学校。这些学校都开设了剪纸课,邀请他去讲授剪纸知识,传授剪纸技艺,他也是每请必到,义务授课。同时他也穿梭于各个村落,义务教村民们学剪纸,从不计报酬。为做好瑞昌剪纸艺术传承、保护工作,瑞昌市市委、市政府也主动与九江学院对接,借助大学人才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传承、保护地方传统文化,并在瑞昌市6个剪纸村建立了高校学生实习基地,全部由朱朴光担任教学工作。
朱朴光自从聘为九江学院客座教授后,更是悉心传授剪纸技艺,他还把自己近年来精心创作的50件剪纸教学样品编成了《瑞昌剪纸》教材,向大学生传授浓郁古朴的民间剪纸艺术。
在谈到剪纸技艺的传承时,朱朴光说,他收的一些学徒大多把剪纸当成一种爱好,没有深入研究,多半半途而废。朱朴光指着自己创作的一幅写有“宁静致远”四字的剪纸书画作品说,在别人眼里,剪纸繁复枯燥,完成一幅作品需要几天甚至几年的时间,而只有拥有宁静致远的心境,才能克服这种枯燥情绪;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破茧成蝶,创作出优秀作品。
“现在正是剪纸艺术的春天,相信明天会更好。”朱朴光信心满满。这位表情淡定祥和、嘴角常挂微笑的老年人,也让笔者看到他朴素外表下那颗为民间剪纸艺术倾注了无限心血的美丽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