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托起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
——记九江虹能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潘炳生的爱心慈善事业
文/王虹
多年前,他是三尺讲台上的园丁,多年后,他成了商海激战中的勇士,然而无论他扮演着什么角色,心中始终不忘的是,那一群渴望知识的学生。只要孩子们需要,他都会竭尽所能。这就是一个普通企业家令人崇敬的地方。他心中坚持的那份对教育对孩子的关爱,见证了他的不凡之处。
他是200多名孩子的爸爸
90后女孩余秀清:“他是我心目中的慈父,是他给了我实现梦想的力量和希望!”
2013年2月18日,一名来自都昌太阳村的女孩来到了九江虹能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炳生的办公室。她叫余秀清,11岁时家庭出现变故,便来到了都昌太阳村生活,去年考取了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刚来太阳村时,她消极厌世,自暴自弃。2007年,潘炳生来到了她身边,给她上起了心里辅导课,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父爱的重任。
面对她的来访,潘炳生十分高兴。交谈中,余秀清向潘炳生汇报了大学里的学习生活情况。看到如今乖巧懂事的余秀清,潘炳生感到非常欣慰。当他得知,余秀清还有个妹妹在自己原来的母校——盐田中学读初二时,潘炳生表示会继续支持她妹妹的学业。临走时,潘炳生坚持送她上火车,并塞给她1000元钱的生活费。
潘炳生把太阳村的200多名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潘爸爸,蛇年快乐!感谢有您!您的女儿露露”、“潘爸爸,新年快乐,祝您岁岁平安!”2013年春节期间,潘炳生的手机里装满了太阳村的孩子们发来的祝福短信,这些让因工作疲惫的潘炳生倍感欣慰。太阳村,一个为特殊儿童、社会孤儿、流浪儿童、特困儿童、留守儿童提供无偿救助收养的民间慈善福利机构,倾注了潘炳生满满的爱。
“生意有好有坏,有的月份挣得多,有时没多少钱,但小孩不能不吃饭,这部分钱要有保障。”每个月,潘炳生都要把一笔7000元的款项送到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而且,还要亲自为孩子们讲一堂心理辅导课。六年来,潘炳生不仅是每天给孩子们提供一元生活费的“潘爸爸”,还是每月给所有孩子讲授一堂启发式心理辅导课的潘老师。在中学执教12年、当过好几届毕业班主任、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潘爸爸”,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各种方法来教育、关心这些缺失家庭呵护的孩子们,对于这些孩子,“潘爸爸”的唯一心愿就是——好好生活、健康成长。
“我有困难,就去找炳生!”
每当遇到难处,太阳村理事长周裔开首先想到的就是担任了近6年太阳村名誉村长的潘炳生。太阳村是一个非政府慈善组织,建设和维持的资金全部来自社会捐助。“你们还好吗?最近有什么难处?天气变冷了,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每到太阳村,潘炳生都要牵着孩子们的手各处转转,一是与孩子们贴心地交流,二是去留心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处,只要一发现什么情况,就会想方设法解决。
看到周裔开常常是急匆匆地奔波40余里到都昌县城去赶制答谢的条幅时,潘炳生心里不是滋味:“做个LED显示屏吧!”之后,近1.7万元的两个LED显示屏表达着太阳村迎来送往的感激之情。偏僻的太阳村,下了高速公路还要走上12公里的山路,但它藏于稻田山坳里,每每让初访者错过入口而苦于寻找。“要是有个门楼,立在岔路口就好!”周裔开自言自语。“要多少钱?我来做!”,没多久,价值2万元的高大门楼矗立在了太阳村的路口。
2010年,太阳村自种的有机西瓜大获丰收,年龄大些的孩子们拉着板车喜滋滋地到集镇去卖。可是,五六万斤要卖到何时?眼见着西瓜都要烂在地里了,没辙的周裔开又拨通了潘炳生的电话。急匆匆赶来的他一次就买下5000斤西瓜,去慰问了驻地官兵,并联系了几家单位来购买。同时,他又把20多位爱心人士请到了茶馆商量帮忙销售西瓜。于是,浔阳城里的一场爱心义演义卖活动倾情上演,三四万斤西瓜一晚上就销售而空,成为一段爱心佳话。这些年,潘炳生已为太阳村捐助了近60万元的爱心款。
“潘委员就是一台爱心发动机!”
说到获得“民建中央社会服务先进人物”殊荣的潘炳生,民建九江市浔阳区支部主委徐爱林感慨颇多:“有的企业家献爱心是偶尔的、有目的性的,而老潘是把爱心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来做!”去年国庆节后,老潘发动全体支部成员去了太阳村。走在每一朵鲜花、每一棵小草、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浸润着爱心的太阳村,会员们无不被深深地打动。当得知太阳村正盼着捐款筹建图书室时,民建九江市委副主委赵为当即承诺:捐款20万元。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带动身边人、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才能更有效地帮助太阳村的孩子们。”为了扩大太阳村的影响,老潘绞尽脑汁。2008年,他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和影响力,联合来自北京太阳村总部、九江慈善总会和陕西、河南等地太阳村的代表以及当地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举办了“爱满人间,慈善健步行”大型公益活动。九江不少市民对此还记忆犹新、数百顶“小红帽”为美丽的甘棠湖镶嵌上了一圈鲜红的、充满爱的花环,沿途不停地发放《慈善倡议书》,爱心流淌在每个人心间,一站一站地温暖传递。活动募集到的9万元善款,全部用在了都昌太阳村的建设发展。
“潘委员,就是一台爱心发动机!”民建支部的委员们都这么说。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老潘”
在九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老潘。”
2010年暑假一开学,老潘去看望在湖口二中当校长的大学同学。交流中,同学心情沉重地聊到,高三年级有8名学生因家庭贫困居然要弃学去打工;还有两名学生读了一个多月都没能交上学费,女孩子甚至一天只能吃一个馒头。老潘听后十分心酸,当即承诺捐赠3万元帮助这10个贫困生,每月为他们提供200元的生活费直至毕业,还亲自走访了两名成绩最好学生的家里,给他们父母送上了1000元的爱心款。之后,老潘找到村长并为特困家庭争取到了低保待遇。两年后,10名学生全都考上了大学。当得到这个好消息时,老潘心里特别充实。
2011年,都昌突发大风暴,土塘一位姓潘的老乡从报纸上看到了老潘的爱心事迹,就找到了老潘办公室,请求援助。看到等米下锅的老乡,老潘心里涌起酸楚,虽然自己企业发展并不太乐观,可是“企业再困难,也要帮助群众的小难!”二话没说,便3000元钱递到了老乡手上。听说老乡的儿子正准备结婚,他又借出了5千元给老乡。他想起了母亲常说的话:“只要一个人永远做好事,肯定就会平平安安。”
一位充满爱心的企业家,他的企业也必定诚信至上、值得信赖。如今,政府的重点工程都是指定由他的公司来做,因为一个有爱心的企业,一定是个有责任心的企业!
“我就是做些身边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事情做得越多,就觉得需要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老潘感慨着。因此,他希望有更多的组织加入到爱心事业中来。关于民生的提案,是身为九江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的老潘提得最多的。小到丁字路半夜红灯的设置,大到农民工的医保、社保问题,都有老潘的建议与呼吁。“做好事并不是非得拿出多少钱,有时可能仅仅几句话,就帮助了一个人、一群人!”潘炳生一直在努力践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