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和军校练就一身本领,如今90高龄仍精神饱满
老兵雷震乾的传奇故事
何昭明 记者 陈济瑛文/摄
雷震乾老人在舞剑。
采访雷震乾是在一个刚下过雨的午后,来到巷子深处院落,院子的门紧锁,记者在门口叫了好一会儿,雷震乾姗姗来迟。初见雷震乾,觉得这位老人看上去不可能有91岁,最多只有70岁。
雷震乾老人得知记者的来意后,邀请记者到二楼参观他的书房,书桌上垒了一摞又一摞的书籍,原本空间很充裕的书桌只剩下一点点的空地。雷震乾特意从书房的墙上取下一个长长的带拉索的黑色帆布袋,说那是自己的“老伴”。记者很是疑惑,打开袋子才解开了疑惑,里面装着两把剑、一把刀,他说这是自己不可缺少的东西。参观完书房,记者来到客厅,听他讲述人生故事。
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矢志从军图强
1937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日本势力开始在全中国渗透,瑞昌也沦为日本的势力范围。1938年农历五月初二,雷震乾的父亲把他交给原九江地区五县特派员兼中共瑞昌苏维埃政府组织部长安会交。之后,年仅14岁的雷震乾跟着恩师安会交,离开了家乡瑞昌出外投军。
离开瑞昌后,雷震乾辗转来到湖南岳州(今岳阳),有次给交战前方战友送饭,正好碰上日本军队的空袭。“轰隆、轰隆、轰隆隆”,洞庭湖上空到处都是日本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弹药,一波接着一波被飞机投掷下来,房子、树木、动物、人群都是它们的目标。一轮又一轮的空袭,整个岳州满目疮痍,洞庭湖的坝子上到处都是尸体。雷震霆躲在一匹死去的战马下,才躲过了空袭。
这次的经历让雷震乾知道,不管自己怎么躲“命”,都是躲不过去的,就算自己再怎么看不惯日本人,没有本事是改变不了现实。从这时开始,他就琢磨着要学本领、要冲锋陷阵。
借证入学,投笔从戎,志在边陲疆场
1938年,在湖南常德,雷震乾看到黄埔军校正招收第18期学员,很是高兴。可报考黄埔军校需要初中或高中毕业证。雷震乾虽识字,但当时刚上完小学,瑞昌就沦陷了。他苦思冥想很久,终于从湖南常德孤儿院的张有德手里借来一张毕业证。报完名后,难题又来了,升学考试的内容既有文科知识,又有理科知识。
文科还好说,理科对他来说,就是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知道。于是他把黄埔军校升学指南上所有的例题都背得滚瓜烂熟。放榜当日,他只在“备取”名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由于当时日趋紧张的战争形势,让一些报考黄埔军校的富家子弟退却了。就这样雷震乾成为了黄埔军校第18期学员。
雷震乾顶着“张有德”的名字在黄埔军校度过了1年。“张有德”始终不是自己的名字,于是他找到一个合适时机,向老师说出了实情。因为表现优秀,同时情况又情有可原,校方不仅没有追究此事,还把他个人资料上的名字也改了过来。
1943年2月,远征军第1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6军军长黄杰将要整编第二路远征军,并率部进驻滇西,便到黄埔军校来挑人。因在校表现优异同时年纪较小,雷震乾早早就被班主任相中当成黄埔军校老师来培养。当得知黄杰要到黄埔军校挑人时,班主任嘱咐他不要报名参加,但他以“家乡沦陷,要打日本鬼子”为由拒绝了班主任的要求,毅然报名加入远征军第11集团军第6军,投身边陲疆场。
缅北滇西,三攻龙陵,畹町痛失战友
1943年七八月间,他到达滇西凤仪县不久,便被派往怒江,训练和做强渡怒江的准备。1943年10月,缅北滇西战役正式打响。1943年10月至1945年5月间,他参与了缅北滇西战役,期间亲眼目睹了如地狱般的松山战役,亲身经历了滇西反攻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龙陵战役,在中缅交界的畹町江边失去了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
1945年春,在中缅交界的畹町江边,雷震乾带着部下在前方阵线布阵时,敌方流弹袭来,当时他右边小腿和左臀部被弹片所伤。更令他伤心的是,自己的部下有13人当场死亡,20人身负重伤。而今他谈起此事都会几度哽咽,甚至痛哭。
1945年,日本投降。雷震乾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好几天没有睡着觉。战争终于结束了,他就想着回家,从1938年离家后他还未回过家一趟。1947年他毅然率领全营400多名战士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现今他已年迈,但仍会早上5点多起床,6点开始锻炼,跑步、打太极、舞剑……而他已经这样坚持了几十年了,这也是他保持健康的法宝。2013年,他获得了“第八届全国健康老人”奖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