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信使邓可姣
雷奇 记者 储义
想见邓可姣一面并不容易,记者前往武宁县船滩镇邮政所采访之前,听说这几年已经有六七位记者吃了她的“闭门羹”。
“一是太忙,二是我做的只是份内事,没什么大不了的。”邓可姣这样解释道。
邓可姣出生于武宁县船滩镇辽里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面色黝黑,却总是饱含微笑,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不让须眉,有山里女人的小蛮劲儿。初识的人都说她傻,交情深的人却总是啧啧赞叹,说她是天底下难得的大好人。
2005年,邓可姣改行了,她不做服装,成了该镇邮政所的一名临时邮递员。这一干就是八年。
八年间,她身边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或者因为工作强度太大,或者因为工资待遇偏低,而她却一直坚守岗位。工作伊始,邓可姣基本靠步行进村入户,该镇还有不少泥巴路,晴天扬灰,雨天泥泞,她扛着大邮包出门,沿路分发,有时为了一两封信要翻上半个山头,走上大半天。累了,坐在路边歇一歇;渴了,在河边掬捧水解解渴;饿了,买块馒头充充饥。该镇南岳村坳下自然村的村民替她心疼,他们给邓可姣支招:信件可以一周一送,晴送雨歇,或者往村委会送,然后通知收件人去取。
这个办法最省事,可八年来,邓可姣愣是没学会。她自讨苦吃地将信件送到每一个人手中。她明白乡亲们的处境:家中多是老人孩子,出门一次不容易。她坚持把每一封信件送到收件人手中,哪怕要站着苦等、翻山越岭、路线迂回也在所不辞。
“送信就是要有信用嘛。”邓可姣直白而爽朗地说。
为了达成“守信”的目标,全镇通村水泥路修好后,她买了一辆摩托车,汽油、维修都要钱,可是能应急,她就果断地买了。人们打趣她,笑她是国家干部,她却认准一个理: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别人做事情总是盘算几分几毫,邓可姣却甘愿睁着眼睛做糊涂事、算亏本账。
别人笑她傻,她却跟自己较起劲来。
邓可姣每天上午将邮递品分拣,骑上摩托车带上大邮包准时从邮政所出发。为了节省时间,她还摸索了一整套独特的工作方法,即按照村庄分布线路,将邮件分门别类,任何时候,她总是动作娴熟、准确无误地从邮包里取出乡亲们想要的东西。
在她所负责的村庄片区里,有机关干部、有教师学生、有致富带头人等等,他们每一年订阅了不少报刊杂志,通过读书看报了解外界,学习知识。如此,邓可姣就成了他们每日的期盼。还有不少外出务工者逢年过节为亲人们寄送的物品堆积成山,邮递员一天要来回好几趟才有可能完成工作,邓可姣成了他们连接亲朋的纽带。该镇白沙村村民戴和国收到及时送来的救命药品时,紧紧握着邓可姣的手千恩万谢,久久不愿放开。
日子久了,大家都渐渐熟悉了邓可姣的为人,谁要捎点东西,带个口信,也乐意找她,邓可姣总是爽快答应,尽快完成而不计报酬。
2007年,邓可姣的女儿出世。然而工作不能丢,孩子没人照顾怎么办,邓可姣咬咬牙,产下女儿一周后就开始上班。她将孩子拴在胸前,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蜿蜒前行,趔趄、割伤、摔倒是常有的事。船滩镇辽田村的陈丽娟对这一幕幕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由于工作认真负责,邓可姣在船滩十里八村的知名度很高,许多村民都以增订报刊的形式来支持她、鼓励她。
“唔,累死累活的,又赚不到什么钱,这个女客真蠢哩!”不少村里人很不理解。
“身体要紧,孩子要紧。”有人劝她别太拼命。
“我只是想做好这份工作——看到乡亲们很开心,就什么都值了。”邓可姣面对记者,如此说道。
八年来,2920多个日子,邓可姣用坏了4辆摩托车,行程超过10万公里,共分发了40多万份邮件,所负责片区的8个村庄从最初每年不足1000元的订报费用上升至20000多元。八年来,由她负责投递的信件无一遗漏,无一投诉案件发生。2012年,邓可姣因业绩突出被江西省邮政系统评为先进个人。
勤勤恳恳的付出得到了认可,邓可姣却说,她最大的快乐是认识了很多朋友,看到他们接收信件包裹露出喜滋滋的模样时,她所有的疲倦都消失得没有了影踪,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