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新闻网—浔阳晚报
甘为誓言献终身
——记庐山区音协主席刘济平
九江日报记者 江慧
“我是一名戏剧演员,我要为地方戏奋斗终身。”这是庐山区文化馆退休干部、国家二级演员刘济平在1965年元月,考入瑞昌采茶剧团时立下的誓言。48年来,他一直为这句誓言辛勤工作着。
在剧团,他先后当过演员、导演、作曲、编剧工作。1980年调入庐山区文化馆,他一直从事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的创作和辅导工作。在文化馆,他从不忘记自己是一位普通演员,总是练习基本功,不忘“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职业习惯。剧团有一位老团长在世时多次对他说:“要能把赣北采茶戏搬上全国舞台,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老团长一番话让他下了决心:一定要让前辈的心愿在自己身上实现。几十年来,他在城乡先后举办各类文艺培训班19期;培训文艺骨干285人;培训了艺术人才2630人;创作现实题材的大型剧本6部;小型剧本68部;歌曲与曲艺小节目92个。他于90年配合计生工作而创作的现代戏剧《桂花飘香》,由他组织农民自演72场次,深受农民的欢迎,全国11家媒体报刊做了专题报道。
九十年代是我国戏剧最不景气的年代,很多表演团体解散,写戏人不写戏,演戏人没有戏演,看戏人又看不到戏。作为一个演员的他实在是感到痛心。他下定决心,自己写戏自己演。他认为,搞活地方经济,打响地方品牌,更重要的是唱响本土地方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文艺“三贴近”方针。于是,他于2002年创作了采茶戏《梆儿声声》,并向市委宣传部及市文化局等部门递交了“唱响采茶戏,打好九江牌”的请战书,决心拿出既让专家认可,又让观众满意的剧目,让九江地方戏在全国舞台上打响第一炮。小戏《梆儿声声》是从全国征集的1260个剧本中脱颖而出,直接进入50强剧目的决赛。接到参赛通知后,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十分重视,亲自下到县、区,落实参赛队伍和专项资金,最后拟定由武宁县代表江西参赛,并在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节上获得银奖,填补了九江地方戏在全国赛事上没有获奖的空白,让九江地方戏在全国舞台上亮了相,并接受了首都观众的检阅。
自2002年至2012年十年中,他一共创作小戏小品38个;省级和国家级剧本杂志上发表19个;获省级举办的演出奖8个;获省、市及行业奖57个,获国家级举办的演出奖11个;3个小戏分别在博兴小戏节上获银奖;2个在“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大赛中获优秀剧目奖。2011年6月,他创作的小戏《欢乐农家》、《喜搬家》两个同时被入选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暨首届全国小剧场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于2011年7月1日至5日在北京参加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演出,并双双夺得银奖,并于7月30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参加颁奖庆典晚会。
2012年12月,他创作的小戏《婆婆有喜》获得第四届“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演出一等奖,剧本二等奖,个人获得优秀表演奖。2013年3月,他创作的小戏《大顺戏妻》,荣获文化部设立的八大奖项之一的“全国第八届戏剧文化奖”创作铜奖,业内人都称呼他为戏剧获奖专业户。年过六旬的他,扎根基层艺术工作五十年,虽然人已退休,但仍在舞台上拼搏作贡献。他说:“只要生命还在,就不离开舞台,不离手中的笔,因为对演员来讲,艺术事业就是他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