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车50载
首席记者刘家文/摄
温浔民的修车生涯也已步入第五十个年头。
专心修车的温浔民。
墙壁上有排绿色的储物箱,是温用来存放修车工具的。
骑行是温浔民工作之余的最大喜好。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自行车还是个稀罕物,作为城区主要交通工具的还是黄包车,温浔民的父亲便以修理黄包车为生。可随着自行车的出现并逐渐风行,黄包车的数量急剧下降,修车生意也就越发的难以为继,父亲也就改着修起自行车来。
温浔民14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修自行车,从小耳濡目染,使他对于修车这一行当有着特殊的感情。父亲修了六十多年的车,如今温浔民的修车生涯也已步入第五十个年头。温浔民的修车店就在环城路的一条小巷子里,其实就是一个露天的修车点,墙壁上有排绿色的储物箱,是他用来存放修车工具的。整个夏天,温师傅就光着脚,打个赤膊,满手油污地蹲坐在巷口修车。
父亲生前的店也一直都在这个位置,那时是间简陋的棚户屋,后来城市发展,棚户屋没了,但温浔民还是坚持来这个地方修车。“习惯了,有感情,来修车的也都是些熟人。”只要不下雨,他基本每天都来,从上午7点半到下午六点半,有时中午不回家,就随便买份快餐应付一下。一天下来可以挣到几十块钱,一个月两千块钱不成问题。
温浔民有过一份正式工作,并且一直做到退休,但上班时间相对宽松,丝毫没改变他每天修车的习惯,相对于修车来说,这份正式工作反倒成了他的“副业”。在自行车风行的年代里,像温一样出来修自行车的有一批人,但时至今日,他认识的修车人里只有自己一人从始至终,其他的都先后改了行。温浔民的儿子也跟着自己修了十年的自行车,但他觉得这行赚的不多,活也比较脏,最后还是选择去了外地打工。
修车之余,温的最大爱好是骑行,而且喜欢独来独往。他曾骑着自行车去南昌,上世纪80年代还骑行去到西藏,而环庐山骑行几乎每年都去,70多公里的路程,骑行五小时。温浔民一辈子都在跟自行车打交道,他觉得修车自由,不受管,虽然不赚钱,但也衣食无忧,凭手艺吃饭,自得其乐。修车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