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昌九一体化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访市政府党组成员、庐山西海党委书记李甫勇
卢礼衡 记者 袁东来
“庐山西海地处昌九中段,最大的优势就是全国少有的山水资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光山色’。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作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和实施‘双核’发展,推进昌九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将给庐山西海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见到记者,李甫勇这样说。
李甫勇告诉记者,2011年底,庐山西海新一届党政班子到位后,确立“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禅山圣水养生中心,观光休闲基地、水上游乐基地、演艺会展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发展定位、制定“二年出形象,五年上台阶”“二年创4A,五年创5A”的发展目标,实施“五个突破,一个加强”(在政府主导经营、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接待设施建设、自身建设取得突破,在环境保护上得到加强),大力推进“3239工程”(打造2大旅游集镇,建设2大综合型旅游码头,策划2条政府主导、南北循环的游湖线路,推进9个重大旅游项目,9个重要接待设施和9个岛屿改造与开发建设)的发展举措。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游客总人数200万人次,其中游湖40万人次,2013年获批国家4A景区,2016年获批国家5A景区,实现景区根本性变化。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庐山西海各项工作都取得重大突破。
李甫勇说,面对省、市委新的战略部署,庐山西海将抢抓机遇、积极融入,咬定目标不动摇、坚定思路不摇摆、增添措施不懈怠,在已取得“五个突破”的基础上,着力“五个提升”,建好、叫响庐山西海品牌,为昌九一体化注入强大的软实力。一是提升项目建设。加大运作力度,破解资金、规划、土地征收等难题,持续推进“3239工程”,加速项目建设,提升景区游乐、休闲品位。二是提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司马、巾口二大旅游镇功能配套,大力推进焦武线码头段拓宽改造、西海法庭、巾口天然气工程、一路三中心、供电、供水、医院、污水处理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并以司马、巾口二大码头和二个旅游镇为依托,协同区县,优势互补,拉伸产业链条,大力建设特色餐饮、特色休闲、特色娱乐、特色购物街。把司马、巾口打造成二大配套完善、要素齐全、日接待量可达3万人次的旅游镇,确保游客有看头、有玩头、肯回头。三是提升主导经营。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思路,以整个湖区“四权”(自建码头有偿使用权、水上旅游经营权、岛屿适度开发权、旅游船舶使用权)作价入股,选择一至二家有实力、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合作,合作方股本金不少于2亿元,二至三方按《公司法》要求组建股份制公司统一经营。以公司为平台,全面改造旅游船舶,提升岛屿开发水平,开发旅游产品和特色商品,走出一条南北循环、湖岛湖岸联动、观光休闲购物一体的旅游产业发展路子;加大营销和经营力度,在长沙、武汉、合肥、南昌等地设立办事处或对接社,构建营销网络,持续设点营销,努力叫响庐山西海品牌。四是提升保护水平。强化“保护式开发”理念,保护好一片青山和一湖清水,确保山水资源、生态环境“原汁原味”,可持续发展。按照风景区总规要求,强化规划管理,完成树碑立桩明界工作,落实分级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大《景区总规》和《风景名胜区条例》宣传力度,落实《公开信》措施,强化风景区周边基层组织和群众保护意识;全面实施全国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严防各类项目对水体、山体和环境的污染;严格船艇准入和监管,划定各类船艇作业范围,努力推进油改气工作;协同两县,坚决防止违法乱建、未批先建、乱开乱采、私设网箱等破坏景区环境行为。五是提升自身建设。一方面,按照块线结合,以块为主的领导分工,实行蹲区包项的责任机制;实施半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逢季看进展、年终算总账的督查机制;推行绩效挂钩、严格奖惩的考评机制,最大限度调动风景区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干部想事、干事、成事,提升工作效能。另一方面,加快中高档宾馆、酒店建设,规范农家乐、小宾馆经营,教育培训从业人员,提升接待服务水平,使景区硬件变硬、软件变高,不断提升庐山西海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