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练钢琴;12岁学作曲;23岁赴美国留学
因手小失去了做钢琴家的机会
但在转念之间却成了世界知名作曲家
方满:梦想回浔传播音乐教育新理念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梅俊
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曾在浔阳楼上写下诗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然而,这灵山秀水间真的没有音乐吗?千年后的今日,方满用她的音乐人生终结了“不闻丝竹声”的古评。
在旁人的眼里,方满是知名作曲家,5岁练钢琴,12岁学作曲,18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23岁赴美国留学,取得了康奈尔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教授,曾获多项国际大奖;但方满自己觉得,她只是一名音乐人、一名普通教师、一名希望能将国外艺术教育引入九江的九江人。
①
出生音乐世家的她,5岁就迷上钢琴
方满出生在九江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男高音,比她大15岁的大姐则是一名音乐教师。受环境的影响,方满从小就比较喜欢音乐,尤其是在双峰小学小天鹅艺术团见过一架只有十个键的小钢琴后,她便深深地着了迷。
“那是我5岁的时候,但从那以后,我便喜欢上了钢琴。当时,九江只有九江师范有一架钢琴,姐姐又是学校音乐教师,所以我便经常跟着姐姐去学钢琴。”回忆起小时候,方满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跟着姐姐从家走到师范去学钢琴的,而且一弹就是几个小时。
方满的对钢琴喜爱打动了家人。7岁的时候,方满的姐姐离开了九江师范,去了广东舞蹈学院,习惯去九江师范“蹭”琴的方满也就失去了触摸钢琴的机会,母亲为了她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便四处借钱,然后通过在广东的姐姐买了一架钢琴,运回了九江。
“那时候,家里也不是很富裕,母亲为了凑齐买钢琴的三千块钱,向十几家亲戚借了钱,最后还了七八年,毕竟那时候的工资每个月才几十块钱。”方满说,母亲的举动让她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钢琴买回来之后,她每天都保证了5个小时的时间去学钢琴。
方满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也给了母亲一些安慰。在买钢琴的第二年,方满就参加了全省的钢琴比赛,随后还代表我省参加了全国的比赛。
②
转学作曲,但每天依然坚持钢琴练习
方满取得的成绩坚定了她与家人的信心。1991年,方满考入了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附中,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了她的面前,因为手比较小,所以老师建议她学习作曲,放弃对钢琴的学习。
“当时,老师说我手太小不适合弹钢琴,并让我学作曲,当时我很抵触,因为我非常喜欢弹钢琴。”最后,方满还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改学作曲,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过钢琴练习,每天依然保持五个小时的学钢琴时间。这个习惯也坚持到了大学,直到她在作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才减少了钢琴的练习时间。
1995年,方满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大一时,她根据京剧创作的《板腔调》收到了荷兰音乐节的邀请,第二年又被选入法国音乐节。
“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成为一名钢琴家的梦想,直到获得了这两项荣誉,我才渐渐改变了练习的重心,花更多的时间在作曲上。”方满告诉记者,在今后的作曲过程中,她发现钢琴基础的重要性。
“人生活在现实中,但作曲家需要活在自己的世界,作曲的时候一般是把自己关起来,甚至一关好几天。”方满说,弹钢琴的经历让她能够静下来,忍受一个人孤独。
在大学的学习中,方满也收获了爱情。男孩是她的小学同学,在北京大学读书,毕业之后为了方满,他也去了美国,现在与方满在同一所大学任教。
③
作曲打动导师,顺利赴美留学成博士
谈起去美国留学的经历,方满也是感慨万千。去美国驻华大使馆办理签证的时候,她原本被拒签,但幸好遇到了一位好导师,否则方满可能与其他同学一样留在国内任教,或许就没有了后来一个知名音乐人所说的:“方满是年轻一代中国作曲家中最有潜力的一位”。
“那时候,想出国留学一定要拿到全额奖学金,而且保证有1.2万元以上的生活费,否则得不到签证。虽然我拿的是全额奖学金,但是在美国一部分奖学金属于私人捐款,是分开给的,一次只有7500元,就这样,我被拒签了。”方满说,科罗拉多大学的一位导师了解情况之后,立即给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去信函,要求大使馆替她办理签证,并将两年的奖学金一次性给了她。
“这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在出国之前,我没有见过导师,只是经常通过邮件联系,后来才知道,他对我作的曲非常感兴趣,所以才帮助了我。”方满告诉记者,刚到美国,语言有些不通,这位导师与妻子还带着她去吃饭,并帮她找住的地方。
之后,方满一直在美国学习,并取得了康奈尔大学的硕士学位与博士学位。2006年,正当方满准备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法国蓬皮杜电子音乐研究中心向全球招10名学员,方满顺利入选,在10名学员中,她是唯一一名女性,也是唯一一名亚洲人。
一年的学习时间很快就过去,方满也逐渐被认可,她的作品被许多世界著名乐团和演奏家演出过,其中包括美国洛杉矶交响乐团新音乐组、东京爱乐交响乐团、法国洛林交响乐团等知名乐团。
2010年,方满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答辩,随后留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任教。
④
梦想:回浔办机构传播艺术教育新理念
无论在美国任教,还是在法国、意大利参加音乐节,方满都没有忘记生她、养她的九江。从自身的经历中,方满也明白了导师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性,所以一个想法在她的脑海闪现,就是“回九江办一家音乐教育机构”。
“我丈夫受邀回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讲课,我就跟着回来了,下个星期一就要走。虽然暂时还没有办法实现这个想法,但是我会好好计划一下,争取在下次回国时,把这个培训机构办起来。”方满说,现在国内的艺术教育太过功利性,无论是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是艺术的发展,都存在弊端。
“现在,很多家长从小就给孩子制定今后的发展方向,这是错误的做法。就拿学音乐来说,我是幸运,因为我从千军万马中走了出来,万一没走出来,我又该怎么办?”方满说,很多小孩被父母安排学习音乐,并把音乐当成孩子今后发展的一块“敲门砖”,不停地逼孩子去练习、去考级,但能成功的毕竟还是少数。
在方满看来,音乐应该是一种普及性教育,而并非功利性教育,但在国内很多人却把这当成了考大学的一种工具,这不但使学生痛苦不堪,也让家长们备受煎熬。
“音乐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只有培养了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把兴趣变成一种习惯,那样小孩才能学得更好,而非为了考试去学,那样很有可能永远都不会真正喜欢上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