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教师,一个村庄;
三十六年葱茏岁月,三十三名大学毕业生……
山村萤火
山村教师 石平庆
课堂剪影
石舞潮/文
他把梦想的种子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他改写了一个村庄的历史,他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
一、被遗忘的村庄
土木源村,是江西都昌县大港镇的一个小山村--小到在地图上找不到任何标记。
这个村庄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清朝道光年间,我们这村出过一个秀才,还是我的本房。但后来这秀才离开了村庄,到县城当先生去了。自此后一百多年间,我们村就断了文脉,再也没有出过一个吃皇粮的读书人。
直到1976年,我们村还连个小学教学点都没有。哪家孩子想读书,就得翻山越岭去彭泽或者乘船摆渡去大港镇上学。村里连一个高中毕业生都没有。村里很多人从来没有进过县城,除了共产党、毛主席之外,对外面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1977年,第一辆手扶拖拉机开进咱们村时,上村的桂花老奶奶吓得不敢出门--她以为来了一只疯狂的怪兽。这是《百年孤独》里的情节,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村庄。
……
在风起云涌的现代化浪潮中,我们村庄似乎被现代文明遗忘了。
二、播种梦想
1978年秋天,土木源村终于有了一个小学教学点。村里的唯一高中毕业生石平庆被聘为村小的第一任民办教师。从此,他在这个讲台上一站就是三十六年。三十六年里人来人往,先后也有过几个师范毕业生和民办教师来我们村小任教,但都来去匆匆。只有他一人始终在这里坚守。
混合班级--两三个年纪的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全科教师--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所有科目都要教;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就是全部的教具……这些已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了。更加令人难堪的是,教学之外还要承担“劝学”的工作。因为山村人家人多地少生活穷,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成问题,根本无力送孩子上学;少数家庭有条件,但由于家长见识少,目光短浅,送孩子上学的意愿并不强烈--尤其不愿意送女孩子上学。所以,自从当上村小民办教师,“劝学”就成为了石平庆老师的重大工作内容。
每年开学前后,每一个炎热的夏夜,村头巷尾那走家串户最忙碌的身影必定是石平庆。哪家孩子到了学龄该上学了,哪家孩子到了学龄没来上学,哪家孩子因故辍学了,他必定登门劝学。村民听不进大道理,他就一遍遍地给他们讲俗套:读好了书,考上了中专、大学,国家分配工作,吃商品粮,旱涝保收,再也不用上山下地干粗活,靠天吃饭;每个家庭都应该期待一代更比一代强……
那时山村里的萤火虫好像特别多,夏天的晚上萤火就像满天星斗一样闪闪烁烁。石老师总是在晚上打着手电筒走家串户,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只大大的萤火,在山村的黑夜里闪光……我们这些山村的孩子,对大山外面世界的有限认识,我们人生最初的像萤火虫一样闪烁的梦想,大概都是在旁听石老师跟家长谈话、劝学的过程中,一点点积攒起来的。之后,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都市的霓虹如何炫目迷人,在我心中,最美丽璀璨的灯火,还是那夏天的晚上在山村的黑夜里闪烁的萤火--尤其是那只最大、最亮的萤火。
三、梦想开花
只要心中有了梦想的种子,总有一天,梦想会盛开绚丽的花朵。
1989年,土木源村小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老村长激动得热泪盈眶:“咱们村一百多年前出过一个秀才,今天这是第二个秀才,这是我们村的光荣……村委会出三百块钱,放两天电影!”
自此,石平庆老师有了最鲜活具体的励志教材,我们也有最真实可靠的学习榜样了。自此,村里的孩子一茬茬地走出来,读中专、上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他们和我一样,怀揣着石老师在我们心中播种的小小的梦想,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各地,进入各行各业,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快乐地奋斗着,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贡献着自己菲薄的力量。
截止2013年底,土木源村总共考出了33名大学生,其中包括3名研究生和一个博士生。按照本村350人的人口基数来计算,大学生比例超过了9.4%,高于全国的9.2%的平均数。
36年时间,从一片空白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是梦想的种子绽放的最美丽的花朵!
如果有人问我,三百年来对我们村庄贡献最大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我们村小的石平庆老师。是他,把梦想的种子播种在了希望的田野上,让我们在朦胧的夜色中看到了渺茫的希望;是他,用坚守和忠诚,改写了我们村庄的历史,改变了一群人命运;是他,燃烧了自己的青春,照亮了我们的未来,也照亮了我们村庄的未来。
如果让我给“石平庆们”一个荣誉,我愿意称他们为“最美乡村教师”--不仅我们的村庄因他们的耕耘而更加美丽!我们的国家也因他们的奉献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