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庐山四十载 自费出书十余本
古稀驴友探寻庐山失落的历史
今年75岁的邰绍周,从30多岁开始研究庐山文化,至今已有近40个年头了。除了工作,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研究庐山文化上。今年正月初七,他遭遇车祸,左腿骨折钉入钢板。这场意外让他暂停登山的脚步。这才过去半年多,他拄着拐杖,近日向记者表示将要再入庐山寻访古迹。
1 人文圣山魅力无穷
说起与庐山结缘,要追溯到1975年,已经参加工作的邰绍周为了充电,他进入当时的江西大学进修新闻学专业。刚进大学时,邰绍周对如何做学问感到有些迷茫。一位黄姓老师建议他要心无旁骛地关注一个主题,俯下身、静下心来研究,必将学有所成。老师是这样说的,邰绍周也是这样做的。由于出生在九江,抬头见庐山,他便选中庐山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没想到,他一头扎进庐山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越研究越感兴趣,竟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从每个月登山一次到每周登山两次,哪怕是三九严寒、三伏酷暑。邰绍周一边博览群书广泛搜集资料,一边利用节假日钻进深山老林,寻觅第一手资料。
2001年从市机械局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邰绍周更是乐此不疲。他告诉记者,当在人烟罕至之处,找到历史遗迹时,那种难以言表的激动与兴奋是旁人不能领会的,仿佛漫长的历史河流在眼前涌动,再现当年的景像。
2 探寻之路艰难重重
说起来偌大的庐山,想要去探寻失落的历史岁月谈何容易,不过邰绍周却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研究庐山之人向来不乏,但却少有像邰老一样的,亲自钻进庐山的深山老林,与田翁野老为伍,同樵子农夫做伴,和护林员看墓人谈心。正是在这些“活地图”、“活典故”们的帮助下,他的收获颇丰。2002年,他在僧人的带领下在莲花洞森林公园的龙门沟景区找到一处公元695年唐朝武则天时代的摩崖。在报国垄汪德浒老人的带领下找到了报国寺后的宋无相大居士墓志铭。每当在荒草丛中觅得这些碑志后,邰绍周剥去青苔,抹去尘埃,找来纸笔,细心揣摩抄录。
四十年来,他共发现墓碑四百多块,碑文内容均已全文抄拓下来了,这些都是现有史志中所未记载的史实,为他系统整理庐山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虽然已年过古稀,登山的人中年龄比邰绍周大的不少,但加入户外的却没有。他在上莲花峰时由于气压太低,气喘吁吁,透不过气来;下狮子口时,手拽着的树枝突然断裂,一个跟头摔了四米五;出龙门沟时,脚下的石头一翻,脚踝肿得老高;攀登观瀑亭时摔入溪涧腿部受伤;从马耳峰进入康王谷时一脚踏空跌下2米多高的深沟;寻找中国新闻学开山鼻祖徐宝璜之墓时,雨天路滑,不慎跌得膝关节错位。邰绍周说,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中,根本无路可走,处处是灌木丛生,步步是悬崖陡坎。在这种环境下,大家互相扶持、鼓劲,他与其他年轻的驴友们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随着登山年头的增加,邰绍周的装备也是越来越好,从手杖、登山包、登山鞋到数码相机,他也越来越享受到登山的乐趣。
3 老骥伏枥笔耕不辍
记者走进邰绍周的家中,满柜都是有关地方志、庐山文化的书籍。他还向记者展示了一些明清时期珍贵古籍的复印本,据了解,这些古籍在抗战时期被日本侵略者掠去,他是千方百计才得到这些古籍的复印本,视若珍宝的复印本都被放在专门的柜子里。邰绍周介绍,退休以后,研究庐山文化的时间多了,可是他比在退休前更忙了。每天5点多就打开电脑写书稿,除了吃饭、早锻炼、睡觉外,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写书稿上。为了方便写作、研究资料,他干脆就在书房里支起了一张小床,床头也堆满了书籍。
随着了解的深入,邰绍周发现由于开发或保护不力,许多墓碑都已被损毁,现在能再找到的已经不多了。他对此心疼不已,于是萌生了将自己这些年来收集到的文献以及实地考察所得的资料整理出版的想法,为后代留下更多关于庐山的历史资料。由此中国庐山系列丛书应运而生,这套丛书分为《庐山古今寺庙》、《庐山寺庙诗》、《庐山名胜古迹新编》、《历代诗人庐山诗选》、《历代九江诗人写九江》、《庐山志佚文佚事选辑》、《品味庐山》、《庐山户外三十年》八册,共出版了100套,所有的书稿都是由邰老自己录入、排版的,出书的6万块钱是他从自己和老伴的生活费“抠”出来的。出书不为名利,不考虑回报,只为给庐山留下更多的资料,所以邰老的这套书只送不卖。他给市图书馆、研究庐山的学者都送去了这套丛书,还有不少外地的学者闻讯专程前来索要书籍。除了研究九江、庐山历史文化之外,邰绍周还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江西省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九江市音乐家协会顾问。出版有歌词集《小溪与土地》、《庐山的呼唤》;诗集《庐山撷珍》;文集《浔阳拾屑第一、二、三册》、《莲花洞情缘》、《望庐山》。
邰绍周深深地感受到,现在年轻人对传统的本土文化关注度不断下降,能够潜心研究本土文化的人少之又少。除了研究庐山文化之外,邰绍周还被指定为“浔阳八景”的文化传承人。浔阳八景传说是关于坐落于浔阳区的八大景观的民间传说。这八大景观是:浪井、能仁古寺、思贤桥、浔阳楼、烟水亭、琵琶亭、锁江楼、湓浦龙渊。这些传说,大多和当时著名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地理环境和自然风物有紧密的关系。如苏东坡醉书浔阳楼、李世民建寺等。这些传说,主要是以民间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下来,为人们喜闻乐道。邰绍周查阅资料,走访老一辈知晓浔阳八景传说的民间文学艺人,对浔阳八景的传说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