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师傅的“工作室”。
杨师傅正在为客人量臂长。
跟随杨师傅多年的缝纫机早已生锈。
店门口坐了不少等待缝衣服的市民。
实习生 何文贞 记者 张驰 文/摄
几十年前,缝纫机是新人结婚的三大件之一,但到如今,缝纫机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家中即便有,也成为了摆设。裁缝这一行业,已经慢慢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虽然往日三十余人排队做衣服的场景早已不见,但在九江市井里,还有人在做着这老行当。大中大都府路,就有一间裁缝老铺。
在裁缝铺里,一台缝纫机,一张熨衣桌,换拉链、补衣服、裁裤脚……一年到尾,一名老裁缝都驻扎在这里。老裁缝名叫杨香国,九江人,二十余年前下岗后,便开了这家裁缝店。在这个七平方米的小店里,57岁的杨香国默默地坐在缝纫机旁,右手转着飞轮,左手按着布料,双脚有节奏地踩着踏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活,一干就是二十余年。
杨香国告诉晨报记者,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衣服破了自己补,钟表停了自己修,就这样把手给练巧了。后来,碰上单位不景气下了岗,他边摸索边学习,开了家裁缝店。“虽然只有七平方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杨师傅笑着说。
住在附近的刘奶奶说:“杨裁缝可有名了,换拉链的技术在九江数一数二,每天慕名而来的顾客很多。前两天,还有一个特意从瑞昌赶过来换毛衣拉链的人。”杨师傅谦虚道:“服务行业嘛,就是要尽心尽力,不偷工躲懒。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主要就是拉链换得好,所以人们口口相传,造就了今天的名气。”在他看来,即使在现在这个机器逐渐替代手工缝制的时代,“裁缝”这一称呼仍是对他手艺最大的褒奖。
虽然杨香国的儿子已经事业有成了,但他仍不愿离开干了二十年的裁缝铺,不愿放下手中的剪刀和直尺。他说:“我还能动,可以自力更生。”不过,大家都知道,他是放不下这门相伴终身的手艺。
裁缝店没了历史上的辉煌,杨师傅也渐渐老去,只是记者心里的忧虑更急迫了:不知多年以后,当杨香国的手艺没法传承时,这门巧夺天工的裁缝手艺是不是真的要失传了,缝纫机是不是真的会成为古董了,这门行业会不会慢慢沦为人们脑海中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