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九江人民的艺术家,最后时刻倒在了为人民演出的舞台
吕老,好想好想再听听您的琴声
吕事明生前舞台上的指挥风采。
记者 吕敏/文 谢文/摄
核心提示
“他说他是为音乐而生的,没想到最后倒在了音乐舞台上。”10月1日晚上,我市庆祝国庆文艺演出活动正在和中广场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市文化馆退休干部吕事明参与当天晚上的演出,担任两个节目的音乐指挥。顺利完成表演后,他刚行至舞台边,就突然倒了下去。心肌猝死,抢救无效,72岁的他就这样离开了,只留下身边人的震惊与痛心。
吕事明1958年进入原九江歌舞团,作为首席小提琴的他,甭管团里缺什么岗位都顶上去,指挥、谱曲、配乐样样来。这些年,他创作了《彩虹》、《红灯记》等音乐剧,为话剧《槐树庄》做音乐设计,指挥大型合唱《长征组歌》的演出……退休后,他从事教学,培养了一批学生。今年,受市文化馆委托,已经年逾古稀的他组建了九江首支管弦乐团和民乐团并担任指挥,填补了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在这一领域的空白。10月1日晚上,他正是带着他的这两支乐团参与演出。
演出结束了,他却带着脚伤永远地离开了
“那天晚上他表演节目时都还好好的,演出结束后,他还把自己的指挥台拖到了后台。没有任何征兆,刚到后台,他就突然倒了下去。”回忆起事发时的情形,和吕事明共事了50多年的涂灿华仍在悲痛中没有缓过神。他告诉记者,这场演出是我市庆祝国庆节的活动,连续3天在和中广场表演,10月1日晚上是最后一场。虽然吕事明担任指挥的管弦乐团、民乐团节目排在第四、第五个,可当天下午不到5点钟,他就赶到了现场。看到吕事明一直在舞台边站着,涂灿华还喊他先去休息一会儿,可他没听。想着吕事明身体一向硬朗,涂灿华也没多心,就任由他一直站到上台表演。“演出结束时,他像往常一样向观众深深鞠了一躬。只是没想到,这会是最后一次。”
20时许,吕事明突发心肌病。21时10分,他经抢救无效最终不幸辞世。一切来得太突然。吕事明曾说过,他要带着他一手组建的管弦乐团、民乐团走遍全国,然而梦想还未完成,他却先行离开了。
关于这两个乐团,有着太多的故事。因为九江群众文化活动一直缺乏管弦乐团和民乐团,去年,市文化馆找到已经退休的吕事明,希望他能牵头来组建管弦乐团和民乐团,他听后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就召集到了近80名音乐爱好者、退休的音乐人。今年4月份左右,两个乐团陆续开始排练。乐团没有经费,他就自己掏腰包。“乐器、服装,包括团员们练习时吃盒饭的钱都是他出的。这几个月下来,少说花了几万元。即便这样,乐团从7月开始演出,20多场下来都没收一分钱演出费。”民乐团的发起人之一钟履铭告诉记者,吕事明不仅对报酬从不计较,最让人感动的还是他对乐团的付出精神。每周二、周三乐团排练,他一般提前半小时,早上7点半就到了排练现场。早上排练民乐团、下午教学生拉小提琴、晚上排练管弦乐团,至少要忙到晚上10点钟才能结束。今年9月份,吕事明骑摩托车不小心被车给撞了。当时右脚脚踝肿得很厉害,可他为了不耽误排练,就是不肯去医院。“最后没办法,我硬是把他拖到了医院。虽然最后拍了片子没有骨折,但肿一直没消,本来医生要他多休息,可他说,等十一这3场演出结束再说。谁也没想到,演出结束了,他却带着脚伤永远地离开了。”
他是我们的老师,更像我们的朋友
每周一,是9岁的小黎到吕事明家学小提琴的日子。只是,以后的周一她再也无法听到吕老师的谆谆教诲了。“我们担心孩子学琴想到吕老师会哭,现在都还没给她找其他的老师,先让她在家里复习老师以往教过的曲子。”小黎的母亲告诉记者,在他们眼中,吕老师更像一个朋友。因为市面上卖的曲谱不是很合适,吕老师就去帮着找曲谱复印;小提琴的音每隔两三天就要校准一次,吕老师从来都是不厌其烦地帮忙。“不管是复印也好校琴也好,老师从没要过我们一分钱。为了给学生校琴,他以往都是呆在家里哪里也不去。后来组建了乐团,他就让我们把琴拿到排练场去,一忙完立马就给我们校好。”在吕老师的鼓励下,2012年的夏天,小黎参加蒲公英大赛,拿到了金奖。“当时我女儿不敢去,吕老师一直鼓励孩子,还说‘你去吧,要是得奖了送你一把小提琴’。拿奖后,老师还真送了一把小提琴。现在琴还在家里摆着,可怎么老师的人就已经不在了。”说着,小黎母亲的眼睛里泛起了泪珠。
“如果不是吕老师,可能我的人生道路都会变得不一样。”熊鹭浔自9岁开始就跟吕事明学小提琴,2002年,他参加高考。然而,在这前一年,吕老师得到了一个去省里工作的机会。“老师2002年就要退休了,这可以说是他退休之前最后一次机会。可是,考虑到我马上要高考,如果他走了我临时换老师,可能就没办法顺顺利利地考上大学,于是他放弃了这次机会。他真的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像我们的朋友,会为我们考虑很多。”吕老师的这次放弃没有白费,熊鹭浔最终顺利地考上了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后,他回到九江开了一家琴行。去年,老师找到他,邀请他加入管弦乐团。即便知道没有任何报酬,熊鹭浔也想都没想就同意了。“我心里就一个想法,老师的工作我一定要支持。今年4月份,老师打了个电话我就进团排练了。排练的这些日子,老师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我记得7、8月份的时候,排练场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老师汗流浃背地站在那里指挥,却从来没有怨言。老师对音乐是真的热爱。”
他走得那么突然,连一句话都没来得及留给我们
几把学生拿来修理的小提琴还静静地放着,往常琴声不断的房间如今也是空空荡荡。吕事明虽然离开了,可透过家里的摆设,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往昔的身影。电视墙被他设计贴上了黑胶碟和小提琴弦、手写的曲谱存了厚厚的一沓,卧室里最醒目的摆设就是小提琴和钢琴。
“这么多年来,他每天都会坚持练琴七八个小时。即便今年乐团成立后,排练的那两天时间排得满满当当,他也要抽空在家里练上一个两小时。”在妻子童然眼里,吕事明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投入在他的音乐里。“乐团排练的时候,他回到家都晚上十点多了,本该好好休息的,可他却经常还在忙着乐团的谱曲。”
对于退休后组建乐团还自己掏腰包的行为,吕事明的家人没有反对,反而很是支持。“我父亲一直特别疼我,可以说有些溺爱。但在我6岁的时候,有一次发烧,父亲竟然因为歌舞团的演出任务,先把我带到了演出现场等表演结束后,才将我送到了医院。当时我真的很难理解那么疼爱我的老爸,怎么会这样做。后来我长大了,才渐渐明白,音乐对于父亲的意义。所以,他退休后有这个爱好去组建乐团,我们自然是无条件支持。”吕实告诉记者,父亲排练的时候,她也经常会带着孩子去看。“平常父亲身体都特别好,天天骑着个摩托车,甚至团里很多人不知道他已经70多岁了。现在回想起来,他说要带着这两个乐团走遍全国那兴奋的样子都还那么清晰,可怎么突然就走了,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来得及留给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