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江林(左三)在讲述豆豉制作质量控制要点。
核心提示
退休后,一般老年人生活是闲适的,或一天到晚宅在家里,或出去搓搓麻将、下下象棋,此外再无其他劳肌骨、伤脑筋的事。然而,作为老年人的周江林,却仍在早出晚归地上下班!因为他在他所创办的“九江石钟山豆制品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时髦点讲,就是他还在“拼搏”。
豆豉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在湖口老城区,周江林的名声可以说是“深及巷闾,遍及妇孺”。特别是退休后的他,随着“中华一绝”的“石钟山”牌湖口豆豉远销国内外,更是名噪一时。
周江林是浙江江山人,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四人艰难度日。初中时,在九江工作的堂舅帮助他转学到九江读初中,他考入九江市一中,最终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口工作。周江林做过普通技工,当过技术员,在多个企业部门任过中层干部和负责人。他干每一项工作,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几十年来,他在湖口工作着,寻觅着,追求着。他潜意识里要为湖口这个第二故乡奉献点什么。
上世纪90年代,周江林出任湖口县啤酒厂厂长。啤酒厂豆制品车间生产的湖口豆豉得到了他的重视,在他的努力下,豆豉质量及产销量都有明显提升,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1986年,《人民日报》主编慕名来厂采访,发表了《中华一绝——湖口豆豉》的文章,使湖口豆豉名声大噪,很快打开了销路。
在啤酒市场竞争激烈的商战中,周江林认定湖口豆豉这一地方产品比啤酒更具发展潜能。2002年,啤酒厂改制,原啤酒厂附属的豆制品分厂“国退民营”,成为现今的“九江石钟山豆制品有限公司”,周江林老有所为,出任该公司总经理。
地方特产成为中华一绝
湖口豆豉是双钟镇清末卢氏作坊“卢茂生号”的产品,其秉承了“诚信咸亨,仁爱利贞”的商号信条,一代一代传承,是湖口名副其实的“老字号”。中国经济在驶入改革开放快车道以后,商界的“名优特”产品大行其道,基于这样的机缘,周江林决定要把湖口豆豉镀上“老字号”的金,把它作为湖口地方的本土品牌做大做强。
在周江林的努力下,湖口豆豉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创金牌“老字号”的嬗变之路。他先创立了“百年老牌,奋力推进,追求卓越,讲究诚信”的全新企业精神,并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爱企业如家,视质量如命,抓管理如铁,惜时间如金”,再通过产品展评、媒体宣传、户外广告、网络介绍、新闻发布、现场考察等方式,千方百计扩大湖口豆豉的知名度,使湖口豆豉这一地方特产很快进入品牌角色,市场地位也得到迅速提升。2004年,“石钟山”牌豆豉被列为九江申报“中国魅力城市”名特产第一品牌;2005年、2006年,“石钟山”牌豆豉先后荣获“中国名优产品”和“中国驰名品牌”称号;2007年~2009年,“石钟山”牌豆豉又先后被评为“九江市知名商标”和江西旅游名优特产“浔阳八珍”、“九江一绝”……
2014年,“石钟山”牌豆豉还获得了自主出口权。近年来,“石钟山”牌豆豉在全国十六个省市设有总代理,年销售按几何级数增长,还经常供不应求。国际市场也有突破,除了广州、深圳、天津、青岛等外贸公司把产品销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外,公司官网上也不断接到海外订单。不久前,印度就曾一次订一个集装箱的货,只是苦于产能有限,无力应求。
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浸透着周江林的心血和汗水。多少个日日夜夜,周江林埋头在书案里查资料、拟企划、攻技改;和技术人员一起改进工艺流程和研制开发新产品……
在他的领导下,生产全程实行科学管理,真正做到不达标原料不进库,不合格半成品不流转,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包装物不使用,不合格产品不出厂。
湖口豆豉被《人民日报》誉为“中华一绝”,被商务部冠以“中华老字号”的桂冠,对周江林来说,无异于是历史性的认可和至高无上的奖赏,为他的人生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