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20世纪初至今,中国电影业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经过100多年的努力、发展与繁荣,电影已经成为中国人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文化产品之一。在九江县城子镇,有一位名叫何兴远的乡村电影放映员,从1973年开始在人民公社放电影至今,已经放了40多年。如今,虽然他62岁了,但他仍旧放不下他的电影放映机。为了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他依旧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哪里有渴望电影的眼神,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大银幕上的光和影,就是他人生最眷恋的风景。
昨日,浔阳晚报记者走进了何兴远的“电影放映世界”。
现在用的是数字化电影机,可何兴远操作起老电影机来依然娴熟。
两台70年代的电影机仍旧是他的宝贝。
老电影机在他的保养下仍旧能够正常工作。
20岁就当上了电影放映员 一干就是几十年
何兴远老家在九江县城子镇彭湾村。走进简朴的农家小院,记者听到了一阵喧闹声。原来,何兴远正在家中调试放映设备。2014年的126场电影全部放完了,趁着空闲,何兴远将放映机保养一下。在九江县11个乡村电影放映员里,何兴远算得上资格最老的,今年62岁的他,已经整整放了42年的电影。
在何兴远家,至今还保留着两个“古董”放映机,一台是1975年的胶片放映机,另一台则是1976年的。记者见到何兴远时,他正像呵护宝贝一样在精心擦拭着他的那两台老式放映机。他笑着说:“曾经有人花高价钱要买走我的这两台老放映机,我没舍得卖。”
记者注意到,这两台老式电影放映机型号不同,一台是便携式的,另一台稍大一些,两台机子都是“长江牌”的,生产厂家是南京电影机械厂。刚开始,记者还以为这两台老胶片机子已经不能放映了,没想到何兴远说这还能用。当着记者的面,何兴远捣鼓了一下,将一卷电影胶片放上去,接通电源后,墙壁上就出现了电影投影,一部名叫“新方世玉”的武打片就开始放映了。何兴远告诉记者,自己没事的时候就把这两台老式的胶片放映机拿出来通电、保养,不让它出任何毛病。
提起自己成为放映员的经历,何兴远有些兴奋。他告诉记者,自己高中毕业后就进了公社的电影队。在上世纪70年代初,城里人想看一场电影都不容易,更别提农村人了。做电影放映员,不但自己能看电影,还能让其他人看电影,当时,这是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
电影丰富了村民的生活 他也受到了大家的尊重
虽然只有62岁,但何兴远头发几乎都白了。他说起自己对电影的那份执着和热爱就滔滔不绝:“一辈子就爱上了它,只有经历过那个匮乏的年代,才明白农民对于文化生活的渴望有多么强烈。那时候,我只要一放电影,村子里一定是人声鼎沸,有时候七八百人搬着凳子往那儿一坐,没凳子的就里三层外三层地站着,有些村民甚至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一晚上要放四五场,整晚都不能睡觉。放完后到下一个放映点,我人还在这个放映点,下一个放映点的人已在那等。”
那时候的他从18时开始放电影,赶场子似的一场接一场。放映设备很重,光胶片就有5公斤,更别提那些几十公斤重的放映机和发电机了。每次,何兴远都要背着这几十公斤重的设备,走上数十里的山路,赶往下一个放映点。“当时山路很险,羊肠小道完全靠走。我们一晚最多放过五场,第二天天亮还要还胶片,时间不卡准是不行的,一天走了200里路。”
回忆起几十年前放电影的场景,何兴远说,那些日子尽管很辛苦,但他从不觉得疲惫。因为他从村民眼中读出了渴望与需要,村民也真心地爱戴他这个乡村放映员。
然而,何兴远的快乐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时光流转,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电视开始普及,看露天电影的人越来越少。1986年,何兴远所在的乡村放映队解散了,他无奈地离开了挚爱的岗位,离开了心爱的电影放映机。
电影业遭遇“寒冬” 他自费购买放映机
没有了电影,何兴远的生活仿佛缺失了一大块,心里空落落的,怎么也填不满。他总是在家中回想以前放电影的欢乐时光,想念发电机的嗡鸣声,想念胶片的光滑质感,想念曲终人散时乡亲们端来的热腾腾的面条,也想念那灯火不眠的一夜又一夜。1991年,按耐不住的何兴远做了一个决定。即便乡村放映队不在了,他也要继续放电影。他和老伴商量了一下,拿出家里全部积蓄,自费购买了一台电影放映机,重操旧业。
何兴远还是那句话:“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能干几年就干几年,我爱好这个。”一台放映机要两千元,相当于何兴远全家忙上一整年的收入。放映队解散以后,去电影厂租影片也要自己掏钱,租一天要20元。靠着放映一次50元的收入,何兴远勉强维持着生活。
上世纪90年代,看电影的人很少,电影似乎已经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大伙只有在节假日、婚礼庆典的时候才会邀请老何给全村放上一场电影。在这段中国电影业最困难的时期,何兴远见证了中国电影人的坚持,也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何兴远说:“那时候,基本上每个电影公司都瘫痪了,所有的电影院都停了。我去拿影片,电影公司还是比较支持的,在不景气的时候,电影公司仍会买上40多部影片。”
文化下乡 何兴远迎来了他电影事业的春天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2003年,电影业又一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应县电影公司的邀请,何兴远再次成为一名职业电影放映员。加上政府对“送文化下乡”的重视,每一次放映后,何兴远能够拿到65元的补贴。何兴远说,当年的放映员很多都已经改行,只有他坚持了下来。
从2006年开始,何兴远的电影放映设备经历了一次“鸟枪换炮”的大更新,政府为他添置了一台数字电影放映机,一套放映设备5万多元钱。对这套新装备,何兴远倍加爱惜。每次放电影之前,何兴远都要放一些农村防火知识、卫生常识等宣传片,向村民普及科普知识。何兴远说,他放得最多的时候,一年放电影400多场,2014年到各村放映了126场,已经完成了当年的放映计划,2015年要到3月份才开始放映。
在村民们眼里,一到春天,老何依然会像从前那样,孤身一人顶着朝阳出门,披着星光回家。田间地头,依然可以看到他背着设备,提着放映机的身影。采访结束时,老何笑呵呵说道,他的人生是一场永不谢幕的电影,有生之年,只要走得动,他就会一直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