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爸爸”帮助十余个孩子完成“读书梦”
“义用,来,给周老师跪下。”1998年9月1日,新学期刚开学,一个衣衫破旧的中年人,带着一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儿出现在周礼学的面前,“周老师,要是你不收下这娃儿,恐怕他这辈子就只能当文盲了……”
“别急,有事慢慢说,能帮的我一定帮!”周礼学赶紧放下手中的教本,把孩子扶了起来。
原来,男子名叫邹理才,先后生育了邹义勇姐弟5个,但由于家里没有经济来源,除了靠种地勉强糊口,再没有其他收入。眼看着孩子该上学了,家里东拼西凑也没办法凑齐孩子的学费。
“大家伙儿都说周老师人好,肯帮忙,实在是没有办法,才找到您……”邹理才的一只手抚摸着孩子的头,一边陪着笑脸。
周礼学已经明白了邹理才的来意。可是,他当时只是一个民师,一家四口的吃穿用度全指望着那微薄的工资,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
帮吧,确实力不从心。不帮,可又实在忍不下心……周礼学咬咬牙,“让娃儿明天先来读书吧,学费的事儿,我们一起想办法……”
就这样,邹理才的5个子女,先后有两个在周礼学的帮助下,走进了教室,并最终成才。
现在,一说到周礼学,早已成家立业的邹义用仍是感激不已,“要不是周老师的帮助,我如今恐怕仍然是大字不识一个,哪有机会过上这样富足的生活?”
这些年来,周礼学帮助过的学生,多达十余名。不过,最令他记忆深刻的还是杨丽。2005年春期开学后,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背着书包,怯生生地站在教室门外,一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不时朝教室里张望。
女孩名叫杨丽,家里只有双眼失明的奶奶和丧失劳动力的父亲,生活全靠乡亲们接济。断断续续读了四年多书以后,家里连买作业本的钱都拿不出了……
“想读书吗?”“想!”
在周礼学的帮助下,第二天,杨丽就背着新书包,回到了她渴望的教室。直到小学毕业,杨丽都没有再为学习费用发过愁。
打那以后,杨丽亲切地称周礼学为“周爸爸”。
后来,“周爸爸”这个词,成为了学生们对周礼学的一种尊称。
“周铁人”身患癌症仍坚守讲台14年
“癌症?”
“你说我得的是癌症?”1999年7月13日,从手术台上下来以后,周礼学才知道,自己患的是胃癌,而不是亲友们所说的“胃溃疡”……
“癌症”两个字令周礼学几近窒息,医生的一句“长则一年,短则三个月”,等于给他判了死刑。
周礼学的大脑里面一片空白。当天晚上,他辗转难眠,泪湿枕巾。
“人生自古谁无死?”对于死,周礼学能泰然处之。可是,他的心里放不下已年迈的父母,放不下偏远的三星村校,更放不下自己班上那二十几个活蹦乱跳的孩子……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病情相对稳定以后,周礼学瞒着家人,悄悄找到学校领导。
“老周,我说你这是不要命了啊?”对于周礼学重返讲台的“无理”要求,学校领导坚定地摇了摇头。
“就这样在家里待着,我这心里比死都难受哇……”周礼学的坚持有了结果,不久,他又重新回到了讲台。
周礼学对工作格外珍视,他一丝不苟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
不知有多少次,同事们看到周礼学用双手紧紧捂住肚子,面如土色,汗如雨下,大家都劝他回家休息,他却死活不肯,总是那句“忍一忍就没事了”,从没因为病情耽搁一节课。
14年过去了,周礼学不仅没有被癌症击倒,反而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对教学工作的满腔热爱,站了起来,击碎了医生“长则一年、短则三个月”的预言。
说到周礼学,熟悉他的人都禁不住竖起大拇指,“他简直就是铁人!”
“周黄牛”扎根山区教育40载
三星村校位于高安镇,地处高安、长龙、高峰三个乡镇交界处,距离最近的福安学校,也要步行40分钟。最多时,学校有将近400名学生。而现在,只剩下了一个班,六名孩子就读。
“说不想进城,不想找个交通方便点的学校教书,那是假的。”周礼学说,从1973年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到如今,40年的时间里,看着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拨又一拨,自己也动过心思,“但如果大家都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
“有时候吧,转念一想,只要是干教书育人的工作,在哪里都一样。”周礼学坦言,尤其是在经历了癌症的洗礼以后,他的心态更加平和,没有了其他的想法,便一心一意留在了三星村校。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缩水”,几乎没有年轻教师愿意到三星村校任教,周礼学又主动请缨,成为了村校负责人。压在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每天早晨七点半,他在做完校园卫生以后,准时打开校门,和其他两名老教师一道,迎接十余个孩子的到来。每天放学以后,周礼学要再三叮嘱学生注意安全,然后目送他们回家。遇到下雨天,河里涨水,他还要划着小船,把孩子们挨个送回家。40年来,周礼学所任教的班级多年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成为学校班主任的楷模;他任该村校负责人以来,该村校年年被评为“示范村校”。
然而,对于个人荣誉,他却总是乐呵呵地让给了其他教师,“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就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如果可能,我还想多干两年。”周礼学说,这么多年,早就和那里的一切有了深厚的感情,一想到明年就要退休了,心里怪不是滋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