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百态纸上演,农事百科笔下知。洪湘惠常这样形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17年的新闻经历,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县每一个角落,无数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他奔走的身影。
为梦想而博
用跌宕的文字记录世间百态是洪湘惠最初的梦想,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坚守。1982年,酉阳师范毕业的洪湘惠被分配到了边远的箐口村校。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教学工作无法阻挡他对写作的热爱。工作之余,他用敏锐的洞察力,把周围的人和事化诸文字,寄给各个报社。尽管一次次遇冷,但他乐此不疲,数月后,“通讯员洪湘惠”几个字终于变成了印刷体。也正是从这一刻起,洪湘惠便和新闻写作结下不解之缘。1997年,洪湘惠加入本报。
“当时的办报条件相当艰苦,当时自己既是记者、编辑又是校对员,还要轮流充当‘运输员’。”洪湘惠回忆,1998年10月的一天,他从重庆把印好的报纸运送回垫江的途中,车行至张关铁山附近时,已是晚上10点,因修路严重堵车,全车人困在山上近一天。虽然又冷、又饿、又累,但是几大捆报纸在身边,他不敢离开,只好枕着报纸睡了一晚。
就是那一次次难忘的经历中,洪湘惠与垫江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见证着报社的一步步发展与壮大。
与时间赛跑
1999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突降暴雨,雷电交加、狂风肆虐,巨大的雷声震得玻璃窗户“哗哗”作响。
“叮钤钤……”电话响了起来。沙坪红旗水库告急!要求记者马上集合,并前往现场报道。此时,已是凌晨1点。没有半点犹豫,洪湘惠穿上衣服,披上雨衣,冲进大雨之中。
漆黑的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豆大的雨点打在地上。没有车,洪湘惠一路小跑到达集合地,全身湿透的他迅速登上了前往红旗水库的车。
不巧的是,在接近水库约2公里的时候,巨大的山洪和石块横贯中间,路断了。“采访要紧!走上去!”洪湘惠跳下车,冲进无边的雨幕中。伴随着洪水的咆哮,黑暗中,洪湘惠艰难地向大坝进发……17年来,这样的场景,洪湘惠自己也无法回忆到底有多少起了。大到5.6风灾、汶川大地震、4.12风雹灾害等突发事件,小到农家的水稻抽穗、哪里的作物丰收,只要他认为具有新闻价值的,不管有多远、不管有多晚、不论刮风下雨,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新闻在哪里,我们就得到哪里,不管哪个时段!”洪湘惠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冲锋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就无法写出鲜活、真实的新闻。”
为正义而言
洪湘惠常说,新闻工作者,不仅是一名记录者、传播者,更应该坚守社会正义与良知,肩负引领舆论的重任。在任经济农村新闻部主任期间,他不仅采写了大量农业产业生产的鲜活事例,还开辟了《老洪侃山》栏目,用他独到的思维和大众化的语言,针砭时弊,弘扬正气。2008年,沙坪镇油菜花大观园享誉全县,催生了周边的庭院经济,各种“农家乐”、农家菜馆如雨后春筝相继开张。其中,有部分经营者认识不足,认为“农家乐”只是花期经济、而且外来游客居多,本着赚一笔就撤退的想法,大肆宰客。针对这一现象,洪湘惠在本报发表了《杀鸡取卵当休也》的言论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宰客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自断生意。此文一经刊发,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的沙坪政府专门派工作人员到通讯社拿报纸,分发给各“农家乐”经营者,警示他们要有长远的眼光。
无独有偶。同年,针对部分乡镇农户大量跟风种植青蒿的现象,洪湘惠经走访调查,撰写了《给青蒿种植瓢冷水》一文,引导广大农户注重市场规律,科学开展农业生产,避免供大于求带来的损失,也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如今的老洪,已年过五旬。但他对新闻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从未消减。“只有对脚下这片热土常怀着爱恋,才能无畏风雨、不惧坎坷,累并快乐着。”洪湘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