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娟
提及我县有地方特色、乡土风情的中餐馆,或许很多人都会想到“和福记”或是“乡橱子下饭菜”。3月5日下午,记者在乡橱子下饭菜就见到了这两家店的老板何英。
见到何英时,她正和店里的员工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一边说笑,一边择菜、剥大蒜,丝毫没有老板的架子。何英快人快语,性格爽朗,浑身充满了朝气和活力,我们交谈的时候,她的脸上写满了自信,还有成功的喜悦。
(一)
何英今年46岁。1990年,得知洪源商行在对外招工,何英踊跃报名,凭着自身努力获得了一份还算比较稳定的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年。
何英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出现在10年后。2000年,单位正式宣布破产,何英下岗了。
“既然下岗了,干脆就呆在家带孩子算了。”面对妻子的下岗,丈夫陈建建议何英在家煮饭、带孩子,全心全意做个家庭主妇。
难道就这样每天呆在家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思考,一向性格倔强的何英决心走出家门闯一闯,碰碰运气。
不久,她有了自己下岗后的第一份工作。这一年,她刚好33岁。
“那时压力特别大,家人都觉得我年龄大了,不应该出来打工。”何英说,端盘子一个月工作时间长,收入也少,家人都不理解,也不支持她做这份工作。但何英并未因为家人的阻碍而放弃,顶着压力,何英在酒楼踏实肯干,表现突出。很快,她得到了一次餐饮行业服务员岗前培训的机会。
就是这次培训机会,让何英更加了解餐饮行业,对餐饮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
培训归来,何英就琢磨着想要自立门户。可做什么呢?
在朋友的建议下,何英决定开一家鱼头火锅店。筹集资金、租门市、选餐具、桌椅、搞装修等,何英都亲历亲为……2001年10月,火锅店正式开业。
作为垫江第一家鱼头火锅,何店的门店生意很是红火,开张第一个月,何英就净赚了3万多元,淘到了她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
正当何英盘算着大赚一把的时候,非典却悄无声息地到来。“当时店里受到很大的影响,最多一天才卖几百元,连工人的工资都付不起。”何英回忆,眼看着生意越来越不景气,再加上店内长期亏损的现状,她毅然决然地关闭了火锅店。
但何英创业的步子却没能停下来。
(三)
两年后,2005年,何英决定去县城另一家酒店应聘当销售员。
“你一个曾经的老板,你还能当销售员?”酒店负责人的一句话让何英很难为情,她决定“东山再起”,再搏一搏。
何英决定再次创业。这一次她把家里的房子、父母的房子都拿去抵押,贷了36万,和人合伙开了占地1400多平方米的“长安酒楼”。虽说“二次创业”的何英已有些许经验,但也面临着诸多艰辛,可生性好强的何英并没有打退堂鼓,每次她都挺了过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必须硬着头皮做下去。”何英告诉记者,她就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闯劲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如今的何英已是和之福餐饮文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拥有和福记和乡橱子下饭菜两家具有地方特色的中餐馆。
“做大不如做强,做强不如做长。”在何英看来,做生意就像做人,一个人生意上是否成功,必然得益于她如何做人。由于诚信经营,菜品价格适中,分量十足,味道好,何英的两家中餐馆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广大食客的喜爱。
爱拼就会赢。从一个下岗女工到如今的和之福餐饮文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何英并没有就此满足,她还经常带着店里的员工到黔东南等地去四处考察,研发新菜品,并经常到外地学习经营理念。何英说,她的目标就是把具有垫江特色的中餐馆开到更多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