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学
“人生的目标在于不断追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在县实验中学橱窗张贴的管理人员风采栏里,写着这样一句看似平凡却难以做好的格言。而对于实验中学政治老师、德育处主任张英来说,23年的从教生涯,她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一)
“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我从未后悔,”张英很乐观,话语中也很风趣幽默。在她心中,教师是很神圣而辛苦的职业。但选择当老师,并不是她最初的理想。
张英是酉阳人,自1991年以来,一直从事政治教学工作。2000年任校团委书记,2006年从事德育管理工作。
“如果说我选择安心当老师,田老师对我影响很大。”张英说,在高三时,她的语文老师田老师教学基本功很扎实、口才极好,对同学们生活和学习也关心得无微不至,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受田老师的影响,在填报志愿时,张英果断选择了师范院校。
大学毕业后,张英来到了垫江工作,由于爱女心切,怕女儿独自一人在外吃苦,张英的父亲当时并不赞同她离开家乡到垫江工作。
“我对得起我的工作,也对得住自己,但我对不起家人、孩子,特别是自己的父亲。”提及父亲,张英有些哽咽:“要说这一生的遗憾,那就是我没有能为父亲送终。”1998年,张英的父亲心脏病复发,因为正是行课期间,不想耽误学生的学习,再加上交通不便利,回去一趟车船要换乘几次,直到父亲病逝,她也没有回去照顾一天,连父亲最后一面也没有见着。
父亲去世后,张英请假回家参加完父亲的葬礼,又匆匆赶回了学校。“学校还有这么多孩子等着我,不能耽误他们的课程啊。”张英说。
(二)
今年暑假,张英家里来了一对“准新人”,提着水果等礼物邀请她参加他们的婚礼。
“张妈,希望你能来参加我们的婚礼,见证我们的幸福。”陈晨(化名)是张英2000级的学生,以前读书的时候,张英很关心他的学习生活,他也经常与张英交心谈心。高中毕业后,陈晨顺利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如今,他也成了成都七中的一名教师。
在很多学生的眼中,张英就是他们的“妈妈”。
“作为教师,就应该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精心呵护他们成长。”23年来,张英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诺言,资助贫困生、关心学困生、帮助问题生,把教育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
“张妈:中秋节要到了,提前祝你中秋快乐!身体健康!您的学生游春霞(化名)。”每年过年过节,张英的手机祝福短信总是不断。
游春霞是张英的高04级学生,家住乡下,家境贫困,为了谋生,父亲在县城以擦皮鞋为生。
为了减轻游春霞的经济负担,张英将其纳入资助对象,每个月定时给她生活费。她的成绩也直线上升,并考上了东北师大,毕业后,征求张老师的意见,于2009年回到了县内一所中学任教。
多年来,张英资助了无数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让他们都能顺利地完成学业,这也成为她投身教育事业的最好回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爱心,更要有责任心。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张英说。
“真诚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她自己先做到,能这样坚持23年,真的很难得!”同事李豪举如此评价张英。
(三)
从2000年起,张英先后担任了学校的团委书记、德育主任。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留守儿童的增多、家庭教育失利,学生的性格各异……作为德育主任,张英知道这其中的难处,她没有退缩。今年春期,两名初三学生下晚自习后,翻越院墙外出上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英迅速安排德育工作人员到县城的网吧挨个查找。
直到11点钟,张英才把两名学生找到,带回学校后,耐心对其做思想工作,给他们讲清楚上网打游戏的种种危害和后果,直到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张英把学生安顿好后,回到家里已是凌晨1点。
在张英的德育工作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工作中,张英根据具体实际不断变换工作方法,真正做到急为学生所急、想为学生所想,为学生的终身负责。用教育感化后进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品德差而掉队。
张英的努力也赢得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从教23年,张英先后获得县优秀班主任、县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干部、重庆市百万女职工素质达标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