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学
从最初的打工仔到施工员,到如今中小型企业的项目经理,14年的打拼,他终于圆梦。而在这一切的背后,他不知流了多少辛酸的汗水!
他叫余德水,一位普通的农民工,重庆华创建筑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风雨兼程 一路辛酸一路收获
“高层主拉线要设置几个?”“4个……”11月4日,在项目部办公室,余德水正通过电话为施工员董迁讲解和分析。
现年35岁的余德水初中毕业时,和大多数农民工一样,也随着大军来到了云南,打起了小工。挑砂浆,工资每天15元,做一天有一天,年底结账,除去平常的伙食及预支,余德水将仅有的800元钱带回了家过年。
第二年,余德水来到了上海。他进了一家出口雨衣厂,每天工作8个小时,但几乎每天要加班,4名工人须装一整车货物。没干多久,他选择了回家。
“既要挣到钱,又要生活相对稳定,就必须有门技术,要有真本事!”一段打工经历过后,余德水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路。1997年,余德水决定到云南城建校读中专。期间,他不仅学到了很多建筑施工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了很多较为先进的建筑仪器使用方法,而且取得了施工员证,后进入当地一家建筑集团公司上班。
“虽然待遇不错,但公司只重用当地人,外地人根本发展空间小,心里憋屈。”半年后,余德水选择了离开,又回到了上海浦东,帮别人管理工地,从事建筑放线、抄测、标高等方面工作。2002年,是余德水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父母通过电视看到,垫江因为旧城改造,需要大量建筑类技术人才,于是,打电话要余德水回来找事做。其实,余德水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回到老家,既有个稳定的工作,又能照顾父母妻儿。拿着简历,余德水来到了重庆华创建筑有限公司应聘,顺利进入公司。
追逐梦想 做个有梦想的建筑师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事业。”这些年来,余德水对拥有一技之长深有体会:只有技术、知识以及个人修养,才是最重要,也最难做好的东西。
余德水说,2008年以前,建筑老板就是项目经理。但之后,全国进行了改革,必须取得资格证才能执业。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余德水总是见缝插针地学习。那时,他家房间小,孩子在家吵着,静不下来看书。他就在上下班途中看书,每天步行往返于家与施工现场之间。
“细节决定成败,质量重于泰山。”当问及怎样才能把建筑工作干好时,余德水说,技术是死的,而管理却是活的。建筑工程具有多样性,且参建人员不同、地质地貌各异,施工人员必须要注意细节,具有灵活应变能力,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否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几年来,余德水先后参与了县城西欧花园、盛世华都、体育馆、水榭花都以及鲁能新都等多个建筑工地的施工。看到县城内很多建筑,都有自己的参与,余德水心里也是说不出的高兴。
“心若在,梦就在!”结束采访,余德水向记者表示,做为一名农民工,他感到很自豪。以后,他还将继续学习建筑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力争明年通过全国一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多学习国内乃至国际先进建筑技术,实现自己做一名建筑师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