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家居网_中国家居门户媒体网站-乐享精致家居生活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装修 设计 瓷砖 涂料 地板 卫浴 吊顶 暖通 橱柜 门窗 净化 五金 建材 电工 窗帘 壁纸 家纺 灯饰 饰件 衣柜 沙发 床榻 桌几 童用 洗衣机 小家电 电视 冰箱 空调 数码 家电 厨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评测

Sony A7 II 评测:稳步攻向专业的全幅无反

2015-03-11 09:38:51  engadget【转载】   阅读:

   在 RX1 推出之前,还没什么人认为小型化的全幅相机是有可能实现的事情;A7 与 A7R 推出之前,可换镜式全幅无反相机,也仅仅是一个"似乎有可能"的选项,结果后续 Sony 推出的 A7S,甚至还将以往只在旗舰 DSLR 上搭载的 40 万 ISO 感光元件与还有 4K 录影纳入规格之中(Nikon Df:什么录影?撇过头去)。

  到了现在,在对手普遍都尚未追上"全幅 + 无反"这样的组合的状况下,Sony 则是累积了一年的使用者经验回馈,乘胜追击推出了最新一代、更为使用者设想的 A7 II,然后再实现了另一个不可能,让以往普遍认为很难在全幅微单上实现的感光元件防抖上身,还是以五轴这样超越自家 A99 的进阶规格 -- 可以跟镜头防抖同时运作的特异功能就别提了,根本让原本拿着无镜头防抖 A 接环镜头的使用者难以抗拒啊。

  Sony 在市场上普遍谣传 A9 旗舰机推出前,先端出了这个无论从规格、人机界面甚至配件上,都看起来更具备攻上专业市场气势的 A7 II,而它的表现到底是否够格让 Sony 在专业市场撑起一片天?比起前代又有多少进步、是否值得升级?已经拿着 A7S 工作一段时间的小编这次有机会与 A7 II / Alpha 7 II / α7 II 相处了一周的时间,接下来就看看我的评测心得吧。

  重点规格

  · 2,430 万像素 35mm 全片幅 Exmor CMOS 内建五轴防抖

  · 感光度范围 ISO 100 至 25,600;视频为 ISO200 - 25,600

  · 117 点相位对焦点 + 25 点对比侦测对焦点

  · 快门范围 30 秒至 1/8000 秒,支持B快门

  · 最高闪灯同步速度 1/250 秒

  · 支持 USB 电脑连线拍照

  · 连拍在连续对焦下可达 5fps(最高 50 张 JPG L、25 张 RAW)

  · 可录制最高 1080p / 60p or 50p 视频(50Mbps)

  · 支持 XAVC S 格式,Slog-2 风格

  · 搭载 Wi-Fi+NFC 无线规格,支持 PlayMemories Camera Apps

  · 3 寸 122 万点屏幕,可上翻 107 度、向下 41 度

  · 支持 Memory Stick Duo / SDHC / SDXC 记忆卡(兼容 UHS-I)

  · 采用 NP-FW50 锂电池

  · CIPA 标准下可拍摄约 270 张(观景窗)/ 350 张(LCD)连续录影 100 分钟

  · 机身含电池记忆卡重约 599g,尺寸 109.6mm x 62.8mm x 35.7mm

  外观与操作

SONY DSC

  Sony A7 II 的外观比起前代厚上了不少,整体的设计思维个人觉得跟 DSLR 或该说跟自家的 SLT 更为接近。各项人机界面的小调整上,都感觉的出来该公司的确有在收到了使用者的反馈之后做出一些设计上的调整。机身变厚的原因,个人认为很大是来自于五轴防抖使得内部元件变大而做的取舍,不过 Sony 在放下了对厚度上的执着之后,也让手柄的厚度与手感变得更为合乎常理 -- 配合金属的机身接环,使得 A7 II 更适合连接大型镜头使用;快门钮位置也因为手柄变厚而前移到了大多人习惯的位置(不过小编自己倒是很习惯了原本的配置啦)。

  前段虽然说比起前代更适合连接大镜头,不过就我们这次特别借了两颗长镜头来试用的心得 -- 包括 FE 70-200mm f/4.0 OSS 与 A 接环(通过 LA-EA4 转接使用)的 70-300mm G SSM II -- 必须说,尽管 A7 II 增加了手柄深度,不过真要配上了大颗镜头,个人建议还是乖乖买个新世代的垂直把来用比较实在,没装的话对手的负担还是太大了些,垂直手柄在小指头的地方有支撑,力量会比较分散。

SONY DSC

  A7 II 的机身材质变成了有压纹的雾面材质,也换掉了原本充满"Alpha 气质"的大转盘,改成了与一般 DSLR 差不多的前后转盘。这种改变个人觉得是各有利弊啦,改完之后的好处是调整的声音变得很小声、机身也比较不容易沾到指纹;坏处的话,会觉得盲拍时比起之前较难找到转盘,还有就是前面说的特色少了一点,更偏向"实用路线"。是说,毕竟这本来就是试着挑战高端 FF DSLR 专业地位的产品,走这样的方向也无可厚非啰;所以想要更轻便的朋友可能要等待低端款如 A5 或者是直接买台A6000会更适合些。

SONY DSC

  相对于五轴防抖这样的大变化,A7 II 相较前代细微的改动点也很多,包括更为合理位置的快门钮、C1 / C2 按键变大(中间还加入了可以分辨左右的分隔突起)、Menu 与 C3 改成斜面且更为好按,虽然按下 C3(放大镜)还是一次被放到很大倍率,但是以往被垢病很久的照片放大功能,现在也已经可以通过功能滚轮来调整放大倍率,不像以往必须按小小颗的 AF / MF 锁定钮数次来缩小图片了。

  不过手感令小编有点感冒的部分也在此处出现 -- A7 II 的翻转屏幕虽然改的更薄、上翻角度更大了些,但变得较为内陷而有点难掀。还有因为转轴起始位置更高了的关系(如上图),所以如果时常使用锁定钮的话,会发现按压的手感会被翻转屏幕干扰到,有点不太顺手,前代就比较没有这样的问题。另外一个个人觉得比较可惜之处,是接口也顺应"现代化"措施,改成了一般的用小小塑料条防丢失的橡胶盖设计,质感差了一点。

SONY DSC

  A7 II 的界面与 A7 没有太多差异,都有很好用的 FN 快捷功能表与接近 A 系列的菜单设计。不过因应内建防抖与包括 Slog-2 的 PP 色彩风格系统,系统选项当然是有若干的增加,包括可以对应无电子信息镜头的手动调整焦段功能,而 PP 的预设调整模式自然也有在菜单之中。

  对焦表现

SONY DSC

  虽然 A7 II 发布那时,小编看到规格表有着 -1EV 对焦感到非常兴奋,觉得以往 A7 上暗部对焦相较 A7S 这样机型的劣势应该会有所翻转,不过很可惜这有点算是在玩文字游戏 -- 因为这项规格对应的镜头光圈值,也从 f2.8 改到了 f/2.0 这样... 好,虽然低光可能没有太多改进,但根据官方的说法,A7 II 加入了 A6000 的对焦演算法,所以也提供相位对焦点连续侦测对焦的有趣对焦方式,因此理论上对焦表现的提升应该会是相当"有感"才是。

  这点小编在这几天的测试之下,是认为对焦在反应速度上貌似有了一点进步(对焦方面的实测,可以在我们的评测视频中看到),但暗部对焦的反应还是跟之前版本差不多 -- 个人还是觉得 A7S 的对焦反应,还是 Alpha 全幅无反系列中最好也最为可用的机种,但说到真正接近高端 DSLR 或甚至是自家的 A77 II 这样的 SLT 畸形,都还是有满大一段距离。这里可以确定一件事情,就是需要暴力对焦的朋友,也许还是要等到 A9 这样旗舰机型再来考虑了吧,毕竟现阶段所有机型遇到假合焦的机率还是稍高了些。

  续航与连拍

SONY DSC

  在这次测试中,续航力的数据应该是与以往印象差异最大的部分。以往 Alpha 无反在实际使用下得到的续航力测试结果,轻松超过 CIPA 标准应该都算是没啥问题,但这次 A7 II 首颗电池竟然拍到 270 张就下课了(其中有约 30 个短视频);再下一轮的电力测试中,则是进步到 347 张 -- 正觉得这样表现不错时,一对照才发现这个数字其实与 CIPA 相差无几。看来需要长时间拍摄朋友,垂直手柄依然是必备的选项啊。不过话说回来,A7 II 毕竟是加入了感光元件防抖,所以在同颗电池之下,续航数据与初代 A7 持平真的就算是不错了吧?对了,它的电池还是那颗从 NEX 系列就陪我们到现在的 NP-FW50。

  连拍方面,说真的在习惯了 A7S 的反应之后,并不会特别觉得 A7 II 有很大的进步 -- 黑屏时间有点改进,然后最大的差别应该是快门的声音变得好听不少,拍摄的节奏也因为上述原因变得更为流畅。

  五轴防抖实测

  拍摄信息:28mm 端、ISO1600、f/5.6、1/6 sec、手持拍摄(转黑白加对比)

  防抖到底对 A7 这样等级的机型有多大的帮助?我们直接用近来火红的 iPhone 6 与 6 Plus 来解释吧。以往没有防抖规格的手机,因为必须通过提升快门速度来增加拍摄的成功率,所以相应必须跟着往上加的就是越高噪点越多的 ISO 感度(小感光元件噪点更是来的猛又杂);有了防抖,"通常来说"拍摄者受益于更好的手持稳定度,增加拍照的成功率,可以让快门放的更慢却还是可以拍出稳定的影像,能够尽可能地降低感度提升画质细腻程度 -- 在没有接上 OSS 镜头的前提下(其实尽管接了还是有差别的,容小编后面再谈),这是 A7 相对于 A7 II 大致上的差别,

  至于为什么会说是"通常来说",上面这张用来测试 A7 II 防抖能力的照片应该可以用来解释。这张照片使用了 1/6 秒的快门速度拍摄,因此在画面中每样东西都有不同移动速度的状态之下,转动的旋转木马自然成为流动感十足的模糊状态,而比较没有移动的前景人物,甚至是背景的大厦,自然就被正常且清楚地记录下来啰 -- 这也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就是防抖是"不能够"将自己会移动的被摄物也凝结住的 -- 因为这个要靠快门,所以动得越快的人物也会变得越模糊;要达到全面凝结,还是得要加快快门速度。不过个人是觉得这种放慢快门的流动感的呈现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影像叙事的好手法啦(自己很喜欢)。

  从更进阶一点的安全快门的观念来看这张照片, 28mm 的焦段大致上需要超过 1/28 sec 的快门速度(看出来了吗?就是把 35mm 等效焦段做为分母即可),才能尽量避免手持所造成的震动。这张照片小编则是借由 A7 II 的防抖系统帮助,以 1/6 秒达成了稳定拍摄。成功率部分就现场几张实拍看来,1/6s 得成功率其实都相当不错,甚至觉得还有向下探究极限的可能 -- 不过就画面来看,这样的流动感个人觉得已经不错了,所以当天也就没再持续往下尝试。

  安全快门的状况是因个人手持稳定程度以及现场的状况而异,笔者在这次的测试期间曾经在低光环境下稍微试试 A7 II 五轴防抖的极限,得到的结果如上图这样。这张照片是在 55mm 端所拍摄,并且锁定 f/4.0 光圈值后来改变快门值,如此一来让 ISO 自己跑的话,从左到右则是从 3200 开始自己往下最后变成 ISO200(不知道为什么 0.4s 到 0.5s 感度没有变动哩...)-- 虽然让感度变动很可能会影响到画质,不过还好 A7 II 在 ISO3200 细节表现也还 OK,所以希望大家能忽略感度造成的画质差异啰(应该看得出来哪张是模糊的吧)。

  另外,这次测试是手持使用 EVF 来拍摄,照片是一次连续拍摄,并没有重复多拍几次,所以不见得每次测试都能得到相同结果。(1/25s 这张之所以黑点比较淡,是因为刚开始烤面包的时候有一点蒸气在玻璃上的关系。)从照片结果看来,可以发现原厂号称的 4.5EV 补偿效果,在这简单的测试之下还真的发挥的很好没有太大落差... 甚至我们掐指一算,用 55mm 这颗镜头拍摄需要的安全快门大约是 1/60s ~ 1/50s;这次的拍摄结果大致上到 0.4s 都还算可用,测得格数范围大致上是在 4.5EV ~ 5EV 之间。算是很符合原厂"4.5 级(根据 CIPA 标准。仅限纵摇/横摇。装上 Sonnar T* FE 55mm F1.8 ZA 镜头。关闭长时间曝光噪点抑制。)"的宣称效果。是说,能够让人在同样条件下从 ISO3200 降到 ISO200,这还不够强吗!?

  不知道有没有人好奇原厂为什么会标示需要关闭长时间曝光噪点抑制,这部分我们也通过台湾索尼直接询问到了日本东京事业部,得到的答案是这样将可"保证达到 4.5EV 的防震,不过假如是开启的状态,效果也是差不多的";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原厂就表示恕无法透露详细的技术与硬件运作资料了。

  这部分个人的猜测是跟运算资源分配有关系啦,毕竟就原厂之前的介绍(上图),这次 Sony 的五轴机身防抖系统使用了结合非常复杂运动感测器,配合内建的 LSI 控制系统进行动作预测,才能在有限的移动范围内达到 4.5 级的防震效果。而这里的"移动范围有限"其实是 Olympus 那边提到的,才让小编先入为主地觉得 A7 II 的效果应该不会特别令人惊艳,但在这次的测试过后算是破除了这个迷思(其实有点吓到)。

  此外,原本想说若是真的需要用到 1 秒以上的快门(长时间曝光噪点抑制做动的最低快门速度),应该也算有点超过手持极限了,应该不需要特别去担心。但如果我们以 4EV 来降快门速度来计算,如果用的镜头够广的话,还真的有机会启动长曝噪点抑制哩...

  更深入探究 A7 II 的五轴防抖规格,因为 A7 与 A7 II 都是可交换镜头相机的关系,所以针对镜头的支持度还是必须提一下。之前 Sony 选择了在 E 接环镜头上直接搭载防抖的这条路(A 接环系统像是 A99 这样的机型,则是很早就把防抖做在感光元件上了 -- 好吧,其实最早应该是 Konica Minolta D7D),所以全幅 E 接环的 A7 / A7R / A7S,是可以通过 OSS 镜头来获得基本的两轴(Pitch 与 Yaw)3EV 补偿防抖能力的。

  到了最新的 A7 II,因为将防抖内建在感光元件之上的关系,所以比起之前的 Alpha 机型,它有着两个特色。一是可以广泛地支持无防抖的镜头,包括 A 接环镜以及转接其他手动镜头,都能全面使用到机身防抖,也是推出时标语上的"Stability for all"的意思 -- 但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启动"五轴防抖"的前提,是镜头接点必须能回传给机身"对焦信息"才有,所以一般没有电子讯号的手动镜头乃至于少数几款 A 接环镜头就都只能支持到三轴、大约可以提供 1~2 级的防抖效果 -- 有总比没有好吧?

  A7 II 防抖系统的第二项特色是它的机身防抖是可以跟镜头同时运作的,或该说,接上了 OSS 规格的镜头,便会自动切换为镜头防抖 + 机身防抖的组合(这部分的技术可行度,其实当初 Panasonic GX7 交流会就有提及了),而若是将镜头上的防抖开关关闭,整个防抖功能便会完全关闭,所以并不能独立切换是否要只启动镜头防抖或是机身防抖;高端长镜头上能指定摆镜方向的防抖 Mode 功能,也不能在机身防抖选项上选择。

  在上面的测试之后,还有更多的防抖测试我们留到了评测视频之中。不过近期 Sony 也释出了修正录影稳定效果的固件更新,所以视频中的效果就请斟酌参考啰。

  优缺分析

SONY DSC

  Sony A7 II 的优点:

  · 新的按钮与手柄厚度手感较好,更接近 DSLR / SLT 操控

  · 防抖效果显著(最高约 4.5EV)

  · 快门震动更小、声音更轻

  · 连拍黑屏时间缩短

  · 支持 Slog-2(限制最低感度比 A7S 低,只要 ISO1600)

  · 高感度有进步,ISO6400 更为可用

  · 细部操控如放大照片等改进

  Sony A7 II 可以改进之处:

  · 尽管手感变好,但使用长镜头可能还是得搭配垂直把

  · 视觉上机身变厚不少,重量也较重

  · 屏幕较难掀开,转轴会干扰 AEL 按钮操作手感

  · 对焦有微幅进步,但低光对焦与反应仍不及 A7S

SONY DSC

  当初笔者之所以会舍弃较低价的 A7 而选择 A7S,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前者的感度表现自己不太满意(A7R 的高像素以现有的工作来讲比较用不到,先放一旁),但因为初期考虑要用 APS-C 专用的镜头,所以裁切像素又是个考量点(A7 为 10MP;A7S 为 5MP),而有点犹豫不决。不过后来考虑到现有 FE 变焦镜还没有 f/2.8 的恒定光圈版本,因此对高感度的需求就相对高上不少;反过来讲强力防抖也是一解,才比较能应付千变万化的记者会拍摄环境。当时由于还没有 A7 II,所以我选择了前者。不过这次测试完了 A7 II 之后,会觉得两者在这方面的差距已经缩小很多了。

  A7 II 的感度虽然仅有进步了一点点,但强大的防抖却让他在不太需要凝结物体动态的题材上,大幅拉近与感度之王 A7S 的差距(掐指一算时间 A7 II vs A7S;可用 ISO 6400 vs ISO12800~25600,差距 1~2EV;防抖 A7II 约 4.5EV vs A7S 搭 OSS 约 3EV,差距 1.5EV),不过坦白说遇到需要提升快门速度凝结物体的场合,还是非 A7S 不可啰。此外,两者其他的差距,大概就是对焦反应跟帐面像素了吧?这就端看个人的需求为何了 -- 手感与质感喜欢 A7 II 还是 A7 / A7R / A7S 也是见仁见智。

SONY DSC

  觉得小编在结论部分为什么都一直在跟 Sony 自己人比较?主要是因为在全幅无反这块领域,还是只有这间厂商自己在跟自己竞争。尽管如此,Sony 却还是一再地让我们看到科技爆发的产品 -- 这次 A7 II 就是这样的感觉,它的防抖系统在这次的评测中表现的确强悍,相关的人机界面部分也都有稳步地朝向专业前进。虽说还是多少有一点点性能上的遗憾,不过 A7 II 依然是缴出了明显优于前代机型的成绩单。这点对目前还没有太多竞争对手的产品系列来讲,算是非常有诚意的改版之作。

  放眼未来,如果先拿下"全幅"这个招牌绝招,在"专业可换镜式无反相机"这块市场,竞争对手就有 Panasonic GH4、Samsung NX1、Olympus E-M1、Fujifilm X-T1 等机型。而如果 Sony 希望可以在这样的比较之下依然带出差不多的功能表现,带来更强对焦表现、内建 4K 录影的旗舰级产品的话(A9 与 A9R?),相信应该就真的有机会,可以吸引到其他 DSLR 专业系统的用户,加入这个不再需要猜测曝光与色彩,所拍即所得的无反世界;而针对随身入门需求,当然 A7 目前的价位是有着不错的吸引力啦,不过要是有少了电子观景窗,定位类似 A5100 的机型,应该也是大有可为才是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精品家居网无关。精品家居网对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客服电话010-52887150),我们将尽快予以有效核实并作出相应处理。
   
推荐资讯
生活即秀场,小红书 x VOGUEBusiness在米兰时装周引领家居筑巢新风尚
生活即秀场,小红书 x
玩转电梯品类营销,看美的LINVOL国庆如何花式整活?
玩转电梯品类营销,看
Denon Home Amp功放新品发布:重新定义无线音质体验
Denon Home Amp功放新
宝华韦健璀璨“设计上海”:音乐与空间的奢华交响
宝华韦健璀璨“设计上
最新家居资讯
热门阅读
Copyright © 2014-2015 HOUSELIFE.COM.CN NETWORKS All Rights Reserved. [ 精品家居网 ]版权所有
合作热线:400-019-6898
关键词:精品家居网 | 精品家居生活网 | 精品家居新闻网
备案信息:京ICP备16023283号-13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4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