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日起,《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正式实施,这是国家首次针对建陶行业制定准入标准,从产能规模、产品质量等方面划定行业门槛。业内人士认为,准入标准是国家对建陶行业设立的指向标,预示着行业由开放型转向准入型,产业由粗放式转向集约式,迎来由量到质的跨越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陶瓷砖生产企业中,绝大多数均为中、小型企业,产品结构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的陶瓷砖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显示,放射性、重金属等限量检出的安全指标时有超量,吸水率、破坏强度和断裂模数等关键性能指标不达标问题突出,行业产品质量亟待整体提升。
设立行业指向标 即将实施的《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首先对产能扩张释放出严控信号。根据行业建设布局规定,东南沿海地区控制产能增长;中部和西部地区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因地制宜承接产业转移。严禁在非工业规划建设区和城市建成区等区域内新建和扩建项目;已运营的项目,未达准入标准的,应在2016年年底前整改达到;整改仍未达到的,应依法迁出或关停。
上述标准对直接影响品牌声誉的产品质量下了“死命令”:严禁生产、使用有毒有害色釉料和原料,杜绝重金属污染和放射性超标;严禁生产排污管内面没有施釉的卫生洁具产品;严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家建筑装饰装修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石陶室主任贾培元认为,目前陶瓷砖行业产品质量及用户市场参差不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