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第一次报给媒体有关他的那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的传播数据是错误的——距离此文发布已过去将近40天后,他对新闻晨报说,“这篇文章在我微信公号后台的阅读量,第一天是60多万,而之前最热门的文章,第一天阅读量都不到50万。”
两分钟后,吴晓波的助手提供了准确的阅读量,它远远超出吴晓波记忆中的数据:第一天阅读量达到167万,文章发表后的七天里,阅读量一共是252万。这还不算上各大网站经授权转载此文的阅读量。
“原来以为这是一篇挺普通的财经专栏文章,”吴晓波对新闻晨报说,“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按照吴晓波的本意,这篇文章其实旨在“反思中国制造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实体经济窘境”。不过性感的标题,让预想中的理性讨论彻底让路于抢购马桶盖,也就是正式名称叫作“洁身器”的风潮。
一只马桶盖引发的行业“地震”
但是不多久后,人们发现,这股风潮背后隐含了中国人对日本洁身器美好的误解:在日本售卖的洁身器仅适用当地110V电压,如在中国使用,还需额外安装百余元的变压器; 更致命的问题则是,日本生活用水偏软,因此洁身器多无需配备净水单元,然而一旦在中国,更硬的水质可能在使用一年多后,将洁身器喷水孔堵塞。
然而毫无疑问,洁身器这一目前在中国仍属冷门和低普及率的家用产品,正在吴晓波这篇文章的催化下,迎来史上最佳的商机。
马忠会是宁波舜洁公司的老总。他雄心勃勃地对新闻晨报说,今年他们公司预期洁身器的年销量,相较2014年,会翻一番。
“我要为这篇文章大大点个赞,”马忠会难掩激动,“它会成为洁身器引爆流行的燃点。”
松下中国电器家电营销公司负责公关的沈敏岚,在接受新闻晨报采访的时候,也拿出了漂亮的2015年前两个月销售数据。
一篇热门文章是如何迅速炒热一个此前不温不火的市场的?吴晓波在回答新闻晨报这个问题时,仍谨慎地说,“这也许是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但他这篇文章,更像一根导火线,引燃了后续发生的一切。
严肃评论意外变“广告”
让我们回到1月25日。吴晓波的微信公号,在这个周日的上午,向订阅者推送了《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文。
这天,当晨报记者醒来翻看手机的微信朋友圈,发现此时联系人发布的朋友圈动态中,已被“马桶盖”刷屏。这其实并不寻常:记者的微信通讯录联系人众多,来自不同行业,以前他们往往只分享自己专业内的信息或者生活趣闻,但是在这天上午,从事不同工种的联系人们,似乎都对这篇文章着了迷。
晨报记者把当天在朋友圈感受到的转发热潮告诉了吴晓波。他说,对于这篇文章的火爆,他自己至今也觉得不可思议。
如果细读此文可以发现,日本的马桶盖和电饭煲,仅仅是吴晓波用来归纳他所认为的中国制造业遭遇成本优势丧失、渠道优势瓦解和转型恐惧三大“痛苦”的举例。
“这其实是一篇很严肃地在讨论中国制造业前途的财经评论,但文章社交化的传播方式,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后来变成了话题,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计,”吴晓波感慨,“我甚至被极端人士认为是唱衰中国制造业的‘汉奸’。”
然而,这个标题是如此吸引眼球,以至于连擅长修改标题的国内门户网站编辑,都原封不动地将原文标题连同文章内容大量转载。在撰写这篇报道的时候,晨报记者将“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百度反馈的数据是,准确含有这八个字的中文网页,目前已有约10万个。
一个更有趣的细节是,如果现在用户在搜索框输入“去日本买”,百度会自动补完关键词“去日本买只马桶盖”,意味着这一关键词最近正被热搜。
2月8日,在春节假期前十天,从事洁身器行业接近20年的西安三花良治公司总经理马悦,率先代表国内洁身器行业对这篇文章进行回应。
马悦在文中说,促使他写这封公开信的,正是当时包括央视在内的中国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洁身器,而他认为,无论是用户使用习惯、适应家庭环境以及价格等方面,国内品牌的洁身器并不弱于日本品牌。
“买马桶盖真的要去日本吗?”他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