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金术
“作者资源非常重要,建立一个队伍强大、结构合理、能为我所用的作者资源库是策划工作的重中之重。”
“当拿到一本新书的时候,书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策划编辑的策划意图,凝结了文字编辑的辛勤加工,这时是编辑最快乐的时刻,编辑工作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治与公共管理分社社长 郭晓明
作为高校红色出版、理论出版重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历来以坚持正确出版导向、服务党和国家大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为己任。经过多年发展,人大社在主题出版领域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和特有的优势,成为高校出版社的“领头羊”。这其中,政治与公共管理分社承担了绝大多数出版任务。6月2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了该分社社长郭晓明,请他分享策划主题出版图书的经验。
要有自己的专业领域
“2005年开始,人大社从政治理论教材延伸做主题出版方面图书,当时还没有主题出版的概念。作为高校出版社,我们依托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相关优势专业学科,面向国内外优秀学者和科研机构,结合我们的特点,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主题出版特色之路。”郭晓明说。和很多出版人一样,郭晓明办公室的书柜里堆满了书。他选了一些图书摊开在书桌上,向记者介绍人大社主题出版方面的代表作。
在这些图书中,既有获得“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史》这样侧重于学术理论的作品,也有《光辉文献·政治宣言·时代号角·行动纲领:十八大报告学习体会》这样立足高校、面向教育系统的辅导读物,还有获得国家出版基金扶持的《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为什么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等这样结合读者关心问题、市场反响很好的图书。
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来完成。郭晓明深信的是,做编辑一定要有自己的专业领域。郭晓明本科、硕士、博士都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这样的专业背景为他建立作者资源、选题资源提供了优势。“作者资源非常重要,建立一个队伍强大、结构合理、能为我所用的作者资源库是策划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对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比较熟悉,每次有好的选题,都第一时间可以从作者资源库中寻找能够实施选题的作者。”很多作者是郭晓明在工作之后熟识的,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郭晓明与专家们成为学术上、出版上有共同话题的朋友,这样,他可以和专家们自由对话,开发、调动他们的兴趣点,让他们愿意配合自己实施策划思路。
向读者权威解读热点
新旧媒体交相辉映的时代,受众的选择权越来越大。如何打破“从概念到理论”的被动接受面貌,让读者主动想去了解、阅读主题出版图书?“面对海量的图书,读者为什么会去选择阅读一本书?如果图书千篇一律都是理论,读者必然会排斥,我们只有设身处地考虑读者需求,了解读者的心理,才能得到市场认可。”郭晓明告诉记者。
人大社的优势在于理论解读,捕捉理论不断持续的魅力,要更重于跟进热点。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郭晓明希望找到合适的作者以独特角度进行阐释。最终人大社选择了同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及其团队合作,希望利用韩震教授对于西方国家哲学和价值观的熟谙,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客观地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价值观,积极向国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文化。
“出版社从出版角度不断与时俱进,取得创新、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目前正在开拓作者队伍,希望在关注普通读者阅读兴趣点的同时,力争物色和发掘更多能够用生动语言、新颖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作者。”郭晓明如是说。
协同合作才能求发展
主题出版是场严肃的战役。在策划阶段,一些项目要进行重大选题报批,比一般书多了一道程序;在文字加工方面,编辑要花更多工夫调整润色词句,以使理论通俗易懂。主题出版也是场需要通力协作的战役:为保证时效性,图书出版过程往往面临周期短、任务重的困难,这时就需要全社上下协同合作,甚至是启动应急机制,特事特办。
在与作者沟通过程中,一些作者用生动语言阐释理论,给编辑们以启发;编辑们也会主动就文稿中的理论观点、编写体例等方面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郭晓明很喜欢这样的协作共进:“当拿到一本新书的时候,书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策划编辑的策划意图,凝结了文字编辑的辛勤加工,这时是编辑最快乐的时刻,编辑工作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此。”
每天关注人民网、教育部网站等了解最新时政新闻,登录中国社科网、国家社科基金办网站了解学术研究前沿,浏览当当网、亚马逊等了解图书销售情况,以及每周去实体书店看书买书,这些已经成为郭晓明的工作生活习惯。“主题出版是我策划图书的兴趣点,一是因为我的专业背景,二是作为中国出版人,如何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学术优势宣传出去,是我们出版人的责任。”在与郭晓明的交流中,记者体会到他对主题出版工作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