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在中国火了。
优客工场、3Q、创新空间等新名词纷扰着尴尬的房地产市场,只可惜,它们最美的“焰”不在于照亮年轻人创业的梦想,而是估值50亿美元这一勾起资本欲望的直白宣泄。
如果直译wework,“我们一起工作吧”会是比较贴切的翻译。朴实、欢快,散发着青年人的朝气,这还原了真实的工作室精神。如同荷兰建筑学家赫曼•赫茨伯格在《空间与建筑师》中所写,“场所时你认识自我的地方,是熟悉的和安全的,尤其对你而言,当大量的人有着同样的感受并受它的驱使有了被联系在一起的感觉时,它就是一个集合的场所。”
工作室,源自法语中的工作坊Atelier,它是一种既浪漫、又实在的空间叙事,它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思想状态。原意为集木厂,后转为木工工厂等其它劳动工作场所,1563年起逐渐变成手工艺者的工作坊。这一产品空间形态的转变,给后世城市空间的运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我们的wework们,其实算不上模仿,充其量就是考试抄袭者的心态,永远觉得少抄了一道大题,或者抄完了全部,自己再多做对了一道选择题,然后完胜。所以,国内这么多公司的模式,都是围绕着那道选择题打转,标新立异,突然间,主考官告诉你,选择题是一道选做题,您做何感想?
如果你想做投资人,就踏实地学巴菲特,如果你想做房地产,到处都有好榜样,如果你想跨界,对不起,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我只想问作为马,能听懂驴叫需要多么刻苦努力。就像某国产汽车品牌,买了几十款世界知名SUV摆在实验室,依然造不出一台像样的中级车。
不要用互联网思维来缅怀旧时代
在互联网时代,亿万人是独立的自由个体,亿万人又能瞬时相连,在相连的瞬间又拉开了距离。随着互联网所带来的办公便捷化,没有固定工作场所的行业转型为个人工作室,或者叫工作间、工作位,依然不失浪漫的遐想。
针对wework的商业报道里,始终是房地产的话题,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仿佛成了一把万能钥匙,任何建筑空间、城市空间的营建与改造,最终都滑稽地指向了房地产。
当我们不奢溢美wework的时候,我们似乎忘记了市场经济的核心原理——低买高卖,这是最纯粹、最真实的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低价租下写字楼,进行空间分割改造,辅之以服务升级再造、个性化的服务,营造宾至如归的环境。赚取合理的租金的差价,并通过规模效应,实现收益与估值的双升。
然而,我们学习wework的时候,却为了展示智慧,转身就找政府圈地,或编一套说辞给资本市场,或散布似是而非的言论给社会,始终带着房地产的思维回避低买高卖的市场规律,动辄就要做平台、赚大钱。
十多年的房地产思维,板结了我们对都市空间的诗意与情怀。
德国哲学家西梅尔认为,社会与个人是同时出现的,村庄出现,必有村民伴随。区区一间办公室,隐藏着商业社会的诸多秘密。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曾写道日本大学生的职业心态,跟中国神似。“在日本,年轻人进入大学后,也是瞬间拥有了一辈子最高的自由度,奇装异服,各种烫染发艺,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大学三年级之后,又迅速染回黑头发,穿上西装,夹着黑色公文包,开始投递简历、面试工作的人生旅程。”
wework之辈,恰是互联网时代,传统组织的替代品。在传统企业组织注入社交的气质,于企业关系中发展新的松散的、温馨的、文质彬彬的人际交往文化。
在广袤无垠的企业组织里,泯灭了传统组织的等级架构,这是wework最大的意义。
不想当科学家的工匠不是好农民
人们一直批判拔苗助长的故事,但又不厌其烦地从事拔苗助长的行当。人们习惯了当科学家,却用不好螺丝钉,没有耐心去描摹新事物成长的轨迹,相反,对其成长壮大的景观却极尽想象力。“工作坊”原本就是工业革命的推手,现在成了反工业化的棋手。而我们在为这位棋手呐喊助威的时候,却不时张望工业时代的魅影,期望走出一间工作室,开启缔造传奇的工业化工程。
我参观某中国版的wework办公室时,发现运营者对建筑常识的刻意回避,至少说,不用心去关注办公空间的基本要素:一、应当防止噪音伤害,你的高谈阔论不要打扰别人,不可能偷听别人,也不能被人偷听;二、创造合意的人工照明环境,当日光只能抵达边缘地带时,运营商要操心如何用照明系统来营造氛围;三、具备充足的视野,面向室外景观,或者室内的办公区域,以促进交流与思考;四、环境控制要考量每一个单独的空间,辩证地考量围合与隔绝、通透与私密之间的关系。
wework创始人这样表述创业初心:“给那些为了生活,而非生存的人们提供办公场所。”一句话说明白了客户定位、人生情怀与商业模式。
法国思想家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中写到科学家与修补匠的差异:科学家的思维基于概念与逻辑,修补匠更关注手头可以使用的零件,他们思维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常常限定在自己所能掌控的领域之内,修补匠通过具体而有限的事物来表达,修补匠不能完成开创性的设计,但能把自身置于其中。
Wework的效仿者们,心境应该像英国作家简•奥斯丁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的垂钓者,“河面由着性子,倒映出天空、红叶和小桥,学生荡桨穿出,劈开的倒影又合拢起来,东游西荡,在水面上时起时伏,直到——大家知道那种突然的拽动,一种想法在钓丝的那一端咬钩了,于是,你小心翼翼地将它拖过来,慢慢拉出水面,好了,不妨把这个想法摊在草地上,不管它是多么细小,多么微不足道,它是一尾小鱼。聪明的渔夫会把它放回水中,等它长得再大一些,有朝一日,成为盘中的一道美味。”
在一片自然水域,经营者要打量好空间环境,沉潜入微地营造好光影的环境、空间的气味、设施的完备性等等,不断地扩展空间的深度,人与空间相得益彰。
如同青年创业者所需,仅仅是一间办公室,一间简洁朴实、不矫饰、不附庸风雅、着重实际功用的办公室,它没有隔壁的上级、难搞的同事,而是阳光洒在地板上,笑声附着在玻璃上,彼此的眼神畅快地穿越与碰撞。这才是年轻人对wework空间最大的期待。
他们不是冲着风投而来,风投也不要误导,他们不应该一出身就要想着表演给风投家观看。他们不是戏子,而是天子骄子。敢问那些慧眼识珠的金主伯乐们,是否有耐心等苹果三十年,迎来七千亿美元市值?
在时间面前,任何事物都很脆弱。还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