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行业的技术性变革实质上只有一次,即由胶片到数码成像的变革。数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新变革,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对于固守的昔日胶片巨头们来说,却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富士的低端转型,莱卡的不温不火,乐凯彻底离开相机行业,柯达甚至破产传闻不断,转型之路上,各自身心俱疲,现在的市场表现仍不如人意。在这个电子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是否能再次一跃而起,尤其是昔日影像国王——柯达,能否在数码新时代重拾威严,着实令人担忧。
“影像国王”瞬间沦为数码“街头乞丐”,破产传闻频现
技术的新变革带来了时代的进步,必然也会导致一些旧事物的灭亡。数码相机时代潮流滚滚而来,便也瞬间淹没了整个影像王国,昔日胶片机的王朝更是不复存在。各老牌胶片机企业纷纷转型,但柯达这个昔日胶片巨头却被第一冲昏了头脑,错失“转型”良机,转型路上步履蹒跚。自2000年起,数码相机市场便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并一度出现集体爆发的趋势。在这个数码相机飞速增长的时期,佳能、索尼、尼康、三星等数码企业纷纷杀入相机领域,其绝对的技术优势对传统胶片领域构成了致命的冲击。
这一年,全球数码成像市场翻了将近两倍,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也开始渐入低潮,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但此时柯达的决策者们似乎并未有所觉察,或者说对于新的信息无动于衷,仍将他们的重心放在传统胶片上。迷恋既有优势导致该公司无法迅速适应竞争形势的变化,最终导致柯达错失转型良机。当柯达节节败退,背负超过10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时,才翻然醒悟,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转战数码时,似乎已经为时已晚。2000年年底,胶卷需求开始停滞。但柯达的数字产品还未有所起色,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到了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2004年,柯达推出6款姗姗来迟的数码相机,但其数码相机业务利润率仅占总收入的1%,其82亿美元的传统业务(含胶卷)的收入则萎缩了17%。2010年柯达财报显示,持续经营业务亏损5800万美元。甚至,柯达的营收的主要来源竟仍然是专利诉讼。
柯达对市场的发展,缺乏敏锐的感知。数码相机的发明权虽然属于柯达,但是柯达并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的判断,迷恋旧有的辉煌,将发展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其次,投资方向单一,船大难掉头。由于对于现有技术带来的现实利润和新技术带来的未来利润之间的过渡和切换时机把握不当,造成柯达大量资金用于传统胶片工厂生产线和冲印店设备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投资,挤占了对数字技术和市场的投资,增大了退出/更新成本,使公司陷于“知错难改”,“船大难掉头”的窘境。最后是,忽视市场的竞争便是技术的竞争。技术市场竞争激烈,电子技术领先周期缩短,面对佳能、索尼、三星、尼康等国际级竞争对手,把握尖端的核心技术才是决胜的重要武器。
内忧外患,危机重重,转型举步维艰
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柯达错失转型良机,也定会影响今天的发展。纵观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发展态势,佳能、尼康、索尼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柯达昔日的竞争对手富士也已低端的战略转型在数码相机行业占有一席之地,莱卡也抓住高端品牌这个救命稻草稳住态势。但是柯达这个昔日胶片机龙头老大却似乎已经沉入谷底,只在低端的消费市场游离。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调查数据显示,纵观数码相机各大品牌的消费市场占有率排行榜,佳能(31.5%)、索尼(18.3%)、尼康(13.2%)分别稳居前三。而昔日的竞争对手富士也已其丰富的产品类型占据8.7%,位居第四。然而柯达市场份额却仅有0.8%,并以本身销量3%的幅度正在下滑,长此以往,柯达数码相机终有一天会在中国市场上消失。显然,昔日柯达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已经不复存在,佳能、尼康、索尼、富士、三星等国际强敌,令数码相机市场竞争激烈。
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2011年1-6月份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不同价位产品关注比例报告》数据显示:单反数码相机和单电数码相机的关注度逐渐上升趋势,消费数码相机的关注比例较上月下降了2.7%,单反数码相机和单电数码相机的关注比例均较上月提高。其中,消费级数码相机市场中,1001-1005元的入门级数码相机关注比例下降1个百分点,较高端的1501-2000元价位的关注比例上升了2.9%,达到了27.2%。由此可见,高端数码相机正在一步步走进消费者的内心。这对于,一直以低端战略为发展主线的柯达来说,无疑又将是一个打击。
对于柯达数码相机本身,又存在着技术不足,产品缺乏亮点的严重问题。柯达本身有四大系列,七十多款产品,产品品类可谓丰富。但是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调查显示,无论是在《热门数码相机排行榜》还是在《数码相机品牌排行榜》上,柯达的数码相机从未榜上有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款千元以下的低端数码相机,小露头角。此外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通过对数码相机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调查的少数柯达数码相机中,经常死机、闪光灯不亮、照相出现横纹、开机温度过高、黑屏等。可见,技术问题仍然是困扰柯达数码相机发展的一个硬伤。如此内忧外患,危机重重,只有认清自己,认清市场,才能做出最合适的决断。
昔日“柯达时刻”能否在数码相机浪潮的冲击下稳住脚步?
那面临如此的内忧外患,柯达又该何去何从呢?自2000年后全球彩色胶卷市场需求量每年下滑25%的趋势,显然传统的胶片型相机时代悄然过去,对于胶片企业来说无疑是纷纷沦陷的开始。胶片企业面临转型的境遇,各自做着不同的规划。富士转战低端市场,站稳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地位。莱卡跻身于小众高端的数码领域,享受着风平浪静的日子。而柯达把转战数码相机行业作为唯一的出路,却频频传出破产消息。
滞后转型,盲目转型,不得不让柯达陷入举步维艰的状态。从昔日的辉煌骄子,到今天的尴尬局面,这都与柯达在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战略失误脱不了干系。首先,品牌形象转型困难,行业地位难以巩固。柯达转战数码相机行业时已经错过良机,根深蒂固的胶片机品牌形象仅靠LOGO的变换,相机颜色的艳丽是很难去扭转的。柯达新的数码相机产品不为消费者所熟知,同时旧的印象不会消退,新的形象又没有树立,如此,柯达的形象随时间流逝也是在所难免的事。其次,产品本身不过关。就柯达目前的主要数码相机产品来看,主要以消费级数码相机为主,其中卡片机居多,但是随着中国数码相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单反、微单逐渐成为需求主流,这就造成了柯达产品不足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第三,产品定位不够明确。高端产品不够高端,低端产品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消费群体。总体,在中、高、低端三个领域均没有突出的成绩。
柯达作为唯一的非日系数码相机品牌,纵横全球几十年,在中国市场上也曾经叱咤风云,创造出了百年辉煌。然而若一味固守,最终还是会繁华殆尽。如今柯达数码相机在中国市场的逐渐消退,并非只是局势的问题,运营策略的僵化、技术的落后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柯达的发展。如果要改变这样的困境,恐怕还要柯达能够从自身入手,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重要性,如果市场动态都把握不好又如何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的产品又如何才能为消费者所喜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