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起智能产品的未来,有人说制约这一行业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在于无法全天候24小时为使用者监控数据变化,过长还有频繁的充电时间导致了大家失去了对产品的使用耐心,以至于消费者无法接纳这种产品,而使得产品升级之路无比艰辛。(电池:怪我咯?)
然而,如果给这些产品加上一块永远不会断电的电池之后,你就会用的愉快了么?显然在现阶段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智能产品的缺憾是全方位的,而并非一块短板那么简单。大致罗列出来就是以下几点:
智能产品不够智能——算法逻辑
算法可以算得上是一款产品的灵魂所在,一个好的算法可以智能的识别不同的场景所需要记录的不同数据,而并非现在国内厂商利用国外的一些文献报告,通过修改芯片厂商给出的方案来达到“智能”的方式。
交互方式不够智能——人机交互
认识一个妹子靠脸,维护一个妹子的关系靠手段(我是对这么看脸的世界多美绝望才会写下这段话的啊~),人和机器的关系也是如此。如今智能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可是绝大多数产品却需要依靠一部手机才能完成相关操作。这就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果你的手机不在身边,请寻找一下再进行控制;如果手机没电了,请先充电。
实际效果不尽如意——形大于神
很多不喜欢做家务的朋友都有这样一个梦想:一台全能的保洁机器人,能够帮助你完成所有家务,并且打扫效果极好,地面干干净净、所有家具焕然一新。事实上,不论价格多么昂贵的扫地机器人,轻扫能力都是相对有限的,甚至不如你拿着手持真空吸尘器吸上一圈。虽然它们通过内置传感器来分辨障、跨越障碍物,但家居环境通常较为复杂,即便它们能够避开一个茶几,但不一定能够有效识别每一个障碍,更别说帮助你把每个角落都轻扫干净。
数据收集没有用处——解决方案
居高不下的PM 2.5让我们意识到空气有多糟糕,大家对空气质量也愈发重视起来。除了空气净化器,独立于空气净化器的智能监测器、个人气象站也应景般地出现,旨在让你获得更加准确的室内空气质量和天气数据。这个概念其实不错,毕竟我们喜欢个人化的数据,总要比大范围的更加精准一些。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获得数据之后呢?显然,仅仅是了解目前空气很糟糕,如果没有一台空气净化器,依然徒劳。当然,一些产品还是开放了API接口,可以与温控设备、空气净化器联动进行自动化操作,只不过数量还不多。
师出同门各不相认——平台兼容
由于智能家居、概念尚处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平台,厂商们大多各自为营,只提供了自家产品的互联兼容性,或是支持某一种相对独立的标准,这就带来了一些联动使用方面的障碍。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实现“用无线音响播放一曲舒缓的音乐、同时智能灯泡随着音乐闪烁”,那么最好确定一下它们支持IFTTT标准,或是智能灯泡应用中提供了对该音响的支持。
安全问题仍存隐患——安全隐私
美国一名黑客成功骇进一个家庭中的婴儿安全摄像头,并对婴儿进行辱骂(摄像头内置双工麦克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于是伦理道德和隐私安全问题,在这个愈发互联的世界将会成为一个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而今后在没有确保厂商拥有有效的防黑客技术之前,都不要轻易购买其产品,因为家庭安全隐患可能要比手机木马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那么问题来了,看了这么多之后,如果有一种不用充电的智能设备,你会买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