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户鹤山共和到不断壮大占据全球过半传统灯饰市场,到LED市场搏杀并受困,止不住的连年亏损,近期被并购,再到公司易名,曾经的"灯饰霸主"真明丽怎么了?是照明行业大环境使然,还是自身矛盾的积累?是什么让其走到这一步呢?
真明丽品牌发展及没落之路
过去30年,真明丽从一家不太起眼的装饰灯企业,到年产值逾50亿元的世界级LED照明王国,真明丽在鹤山走过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发展之路。但是近几年其业绩不断下跌,连年亏损,让曾经的"灯饰霸主"跌落神坛,目前真明丽已被收购及品牌易名。
1978年,樊邦扬和哥哥樊邦弘在台北成立了一家仅有10多人的真明丽小公司,艰难起步于劳动密集型的灯饰业,受制于台湾劳工、土地成本高等因素,那时仅停留在做一些简单的加工、代理,偶尔做工程和出口,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1989年,樊邦扬来到鹤山考察并决定迁厂,在鹤山港码头租房成立了鹤山银雨灯饰有限公司。经过数年发展,壮大起来的银雨开始蜕变。1996年,银雨搬迁到共和镇,厂房达到6万平方米,员工也从最初的10多名扩展到2000余名。
再经过10年发展,到了2009年,真明丽在共和拥有上千亩土地,员工超过2万。2009年1月,真明丽成立了首家光电技术研究机构-丽得华工光电技术研究所,继续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2010年6月,真明丽携手江门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总投资20亿元,分3期,在4年内打造"真明丽集团半导体照明(LED)外延、芯片投资项目"。目前这个项目一期厂房已经建设,但融资困境使其不得不搁浅。
2011年6月,真明丽集团制定了《广东真明丽绿色光源孵化器建设项目》计划书,将这一宏大目标描述出来。真明丽的野心可以从这个项目窥见。真明丽计划投资100亿,利用共和厂区的1300亩土地和建筑,建设包括原材料物流基地、产品物流中心、上游、中下游企业集聚园区、孵化园区、商务中心以及公共服务园区等,以此推动区域光源工业园区的顶层设计。
2013年8月,香港真明丽集团与香港华鲁集团共同投资1.6亿美元在栖霞经济开发区兴建LED产业城,主要进行LED封装及路灯组装、LED芯片生产和LED科技农业研发,同时建设LED科研实验室及光谷体验中心。项目共分四期建设,全部投产后,将形成LED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打造成我国北方最大的LED产业城。
2014年6月,同分股份通过下属全资境外子公司认购真明丽控股有限公司增发的10亿股新股(每股面值0.1港元),完成后,清华同方及一致行动人士持有真明丽股本52.28%。
2014年8月,清华同方董事长陆致成正式获委任为公司执行董事及董事局主席,自此,真明丽结束樊邦扬的统治时代,正式易主。
2015年2月4号,真明丽宣布,公司中文名称已更改为"同方友友控股有限公司",而英文名称"Neo-Neon Holdings Limited"则维持不变。公司中文股票简称将由"真明丽"更改为"同方友友",在联交所进行股票买卖,由2月5日(本周四)上午9时正起生效。英文股票简称维持不变,仍为"NEO-NEON"。公司在联交所的股票代码维持不变,仍为"01868",且公司网址亦维持不变。
同方股份认为,更改公司名称将反映真明丽在同方股份的核心骨干产业地位,从而更新真明丽的企业形象,有利开展相关业务。而保持英文名称不变有利于海外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自从真明丽公司易名为同方友友之后,"真明丽"这个品牌就从LED行业界划去,从此,"真明丽"这个名字只能永存在记忆中!
未能摆脱业绩下跌诅咒
2010年,应当是真明丽掌舵人樊邦弘最志得意满、也是内心最为矛盾的一年。这一年,真明丽集团以年营业收入17.1亿港元的佳绩攀登到了成立三十年来的最高峰,其在海内外市场步履青云,如日中天,令无数灯饰厂商望洋兴叹。但与此同时,当年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扣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仅为1.17亿港元,同比减少了25.9%,为挂牌上市以来最低的一年,每股盈利也从上年的19港元跌至12港元,亦创历史新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