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其中的博大精深既散发着古老东方的神秘,又闪耀着儒雅智慧的光芒。红木家具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延承下来,在年轻人眼中是老古董,在中老年人眼中是传家宝。如今,伴随着红木木材的日渐枯竭,红木家具更是带着中式风格上升到一种奢侈品的境地。三千万的红木屏风有所耳闻,几百万的一把红木椅子不是吓唬。在种种传闻之下,人们对于红木家具的本质有些迷乱了。揭开红木家具行业的神秘面纱,用成熟的商业模式去考量,红木家具的囧态显露无疑。
价格战火热
价格战的竞争模式并不少见,出现的环境也是多变的。大品牌排挤小品牌,用超低价把小品牌逼到墙角,使其永无翻身之日,这在摄影行业的胶圈销售史上不陌生;洋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居心叵测者采用的“倾销”也是价格战的一种;新行业经过初步发展,产品需求旺盛,商家采用低价方式吸引顾客,这在前几年的家具行业中火热盛行。而现在,红木家具正在走其它家具曾经走过的路。
到红木家具市场走上一遭,不难发现各种低价产品,价格与闻说中红木家具有着天壤之别。这不得不让人困惑,红木木材到了几千元一斤,几万元一斤的程度,为何一个红木衣柜价格与一般的实木家具衣柜价格相当?唯一的解释和原因是:这是一种以价格取胜的竞争模式,其中隐藏着行业人都知道的——造假。
国家红木标准规定了五属八类33种木材品种为红木。五属为紫檀属、黄檀属、崖豆属、铁刀木属和柿树属,八类和33种具体类种可向百度咨询,此处不做详列。红木家具市场上的家具木材很多采用木纹、色泽与红木类似的木种,并在销售中对顾客的“这是红木吗?”等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以此混淆顾客视听。对红木家具向往,并热衷于红木家具收藏的顾客多属于“红木盲”,凭着一腔热情到红木市场任人肆意用冒牌红木介绍,难辨真假。国标红木生长期限为几十年、上百年乃至几百年,随着大量木材的损耗,红木资源开始稀缺并愈显珍贵。纹理、色泽、密度相仿的木材为参假提供独得天厚的机会,为红木价格战火浇上一桶油。
而因为红木家具的制造工艺繁杂,缺乏传统的手工艺人,以及欲通过红木家具挣钱的小作坊的增多,很多商家从越南等地进口做工粗糙的红木家具,在国内经加工后再行销售。加工相当于翻新,不会改变红木家具的整体款式造型,只在细节部分加以雕花、上蜡等工序,使家具看起来手工更为细腻。这是逛遍红木家具市场找不到几种款式的一个原因,无疑也加剧了低价的竞争。
品牌意识淡薄
外界对红木品牌的了解程度不详,而行业内知名的红木品牌又是屈指可数的。运用品牌理念经营生产,拥有自主研发团队的红木厂家不多,而在全国布局店面的红木品牌用一个手掌的指头数数都嫌多。大多红木家具生产厂家为十几个人的小作坊。这里没有鄙视小作坊的意思,很多大品牌大厂家也是从小作坊起家的,事物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这个完全可以理解。至于能耐有没有,进步大不大、半途夭折不夭折那是另一回事。红木木材因为近几年被炒作,价格暴涨,有生意头脑的人为了在新世纪谋生,办小作坊实现下岗工人再就业、为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力量是政府大力支持的,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小作坊没有错,不做品牌没有错,因为红木家具仍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市场还有空间让小作坊生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识还没有被唤醒。但是,看到小作坊用稀缺珍贵的木材制造出呆板的红木家具,不得不令人感到心疼,实是暴殄天物甚可哀!
在没有品牌运营理念的操作下,在只为多挣几个钱揣腰包的经商理念指导下,参假、雷同、抄袭,恶劣的市场乱象横生。有商家以保持明清家具神韵为由,所生产家具一成不变模仿明清家具的款式雕花,木材的使用非国标红木不可;有商家则认为时代在发展,在传承老祖宗东西的同时也要加以创新,而随着国标红木的日渐枯竭,可选用其它性质相当的木材制造红木家具,即因时制宜与时俱进。观点没有对错,只有站立的角度不同、涉及的利益不同,而市场会用实践去验证哪种观点更为符合社会的发展。目前红木市场上有自主设计研发新产品的企业相当少,一旦新款式面世,必然免不了被模仿的命运,享有设计专利的企业叫苦不迭,企业花费资金聘请设计师、投入研发,被模仿之后别人以低价大卖,大企业受到的冲击不小。
红木家具因与传统文化密切关联而比一般家具显得更为复杂,传承与创新的瓜葛,稀缺与新木材开发的矛盾,各有争执。而对于目前红木家具行业整体处于底端的竞争模式现状这一事实,在竞争至顶峰之际,必然迎来洗牌,以验证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洗牌后剩下的红木家具生产企业,必然是实力强大信誉良好的大品牌,而这一天有多远,只有市场知道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