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行业发展三十多年,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消费者品牌。2012,面对大局变化的世界经济,中国家具的品牌之路究竟如何向前?我们该从哪个视野探视中国家具品牌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他山之石可以据为己用?决定行业发展未来的究竟会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好方法能推进品牌的形成?
从国家宏观进程看中国家具品牌的发展
家具行业的品牌格局跟国家的经济发展基础和结构息息相关,近十年以来,国家注重硬性投入和基础建设,偏重地产的宏观政策带来了建材的高速增长,这使得相关行业养成了一个暴利式增长的心理和惯性。
在这种心理下,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关注竞争与转型,关注行业内竞争对手在干什么,这一方面加快了企业基础管理的提升,比如对手强在哪里,我弱在哪里,其中很多企业通过努力模仿和学习,在大环境的带动下,实现了同步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刺激和带动,其背后隐藏了很多危机,众多企业只关注到了行业的高速发展,忽视了自身品牌的基础建设,造成了,其对品牌运营、品牌构建、品牌价值的理解比较弱,大家只关注快速的规模化,只关注行业内的肉搏战,只关注短期利益的竞争与获取。
现在,外部的市场和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的政策也更偏重于高新科技、新兴运营、高价值以及符合未来构建国家核心竞争力领域的时候,对于传统的民生行业,国家在把控中会有一个度,始终在进行结构性调控。对于这些行业来讲,一定需要调整传统的习惯和观念,要赶紧、迅速地调整企业经营策略,符合国家大势,这样的企业才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而整个中国家居行业,其产品、品牌与企业经营的匹配,也会随这样大环境的变化,开始逐步成熟、成长起来。
他山之石
如果探寻家具行业和品牌在国内的发展趋势,家电行业还是可以借鉴的。中国的家电行业和家具行业几乎同步发展,从行业的特性来看,同样是工业化产品,涉及到批量化生产,最终的销售渠道和消费对象也大致相似。然而我们今天却看到,在家电行业中,国内已经
形成了细分,在各领域中也已经有了对应的品牌出现,比如买电饭煲首选美的,买空调首选格力等等。类似海尔、美的等,已经是一个消费性品牌,消费者对品牌的购买度,以及被动式购买的购物心理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那么,这两个行业几乎同步前行,为什么今天家电走到了这一步,而家具却还没有到?我们在对行业研究的时候有两个很重要因素,一是产品属性,二是其产品属性和产品价值匹配问题。与家电行业相比,家具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太多的注重科技、新兴材料和工业设计,各个企业依然聚焦于满足使用功能的产品阶段,并且这个阶段持续了相当长时间,这让整个行业形成了一种集体的惯性思维意识,始终没能够突破。另一个因素,家具行业中代理商和企业的关系,以及家具品牌跟渠道的博弈,大多数企业还并没有找到直指核心的解决办法。
在家具行业中最值得研究的就是宜家,宜家真实地构建了产品品牌和渠道品牌,同时又成为了一个公众性的消费品牌。宜家给我们的启示是:它把板式家具做成了消费品,它的商业模式,核心利益点在于不断通过硬件、外型模式的演进,让我们看到它的核心价值在哪。延伸一点说,如果能够把一个耐用消费品当做快速消费品来做,可以说宜家已经改变了这个行业的属性。
企业家的领导力与文化的崛起
我见过西方的一些企业家和商人,有哲学,有时尚,有审美观,有音乐细胞,他能够把他的所见所想植入到企业运营思路中,并做得很棒。而在中国我看到更多的是,一些老板总爱说他自己的感觉,每天都在算账,和每个人讨价还价,每日都周旋在与代理商的往返当中,内部的沟通成本相当高。
中国太缺乏像前面提到的企业家,这些老板还称不上是企业领袖,如果希望提升企业管理和经营能力,就必须真正团结和带领一帮人,一同去做共同追求的事情。 形成当前现状的根源与文化有关,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方文化和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尤其在营销领域,其实中国的营销非常落后,我们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系统性的品牌管理体系,尽管我们在不断学习、模仿、实践、探索,但至今依旧缺乏真正属于中国的独立营销运营体系。
中国现在虽然经济总量达到一定高度,但是质量并没有上去,对于中国品牌的发展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呈现,经济崛起和文化崛起必须紧密结合,否则,我们这一代很难看到光明的未来!都说阳光总在风雨后,而我们却老是在风雨中,成长艰难。
谈及文化,我们就需要回归到本真,回归到最基本的核心层面上去思考一些东西。很多企业现在处在一个“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阶段,就是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就医哪里。郎咸平先生在2008年站在国际大背景下描述中国的现状,讲了6+1格局,为什么欧美列强把六占去,而中国为什么只能拿到一?道理很简单,正因为你每天只考虑一的问题,不考虑六。这个道理同样适应于企业和品牌的发展,未来的竞争一定是系统的竞争,其核心一定是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的协同和创新。只有达成这样的格局,你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去构建你的品牌竞争力和品牌王国。
以家电行业为例,美的为什么能从2002年的30个亿走到2011年的1200多亿?格力为什么能成为空调领域的佼佼者?正是因为不拘泥于单一方而的因素,而是构建了强大的系统能力。
中国家具品牌的形成与多元结构
说到中国的品牌和经营,必然离不开中国的民族文化,当今的西方是工业文明为核心,而我们依旧是传统农业文明占据主导,并且,中国的封建思想传承了两千多年,进入现代社会后文化发展又存在极大的断层,这对今天品牌建设影响很大。其实西方文化的背后还存在宗教的力量,是由宗教转化过来的工业文明。而基于中国传统文明上的品牌成长和价值整合需要大量的时间,西方以工业文明为平台的、快速、高附加值和高流水线的整合方式,我们目前还做不到。
品牌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而另一个角度,中国的市场这么大,无论哪个行业,并不会有某一个品牌能够一家独大。我们看到一种现象,都是二元结构甚至多冗,比如家电中的美的和海尔,再加上格力这样的单项冠军,或者看鞋类,百丽和星期六,诸如此类。
家具品牌的形成也会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既有规模的大型家具企业,譬如伞友,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充沛的产能和高效的执行力,而今面临更在一、二级市场公信力的构建,但只要找到适合的方法,使得品牌顺利实现上坡路,就有可能成为优秀的大众品牌。
此外,即便是积累有限的新兴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与收购等方式,也有可能成为未来家具行业的领军者,家电行业中有个经典的案例——飞利浦收购奔腾。奔腾持续几年做规模,做渠道价值,做网络价值,一直都不盈利,但做完,以后,打包卖给飞利浦实现华丽转身。而飞利浦也非常愿意要,为什么?飞利浦原来一直在做品牌,没有真正渗透到中国这么巨大的市场中去,他需要奔腾这么一个强力的帮手,把对手变成帮手,变成自己。
成功的方式不是唯一的,而其他成功者的模式也不可以完全复制,我们只能去研究、总结、提炼,看看能不能与自己的企业相匹配,最终还是要找到适合你自己的方法,这并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也不是什么金科玉律的东西,但是我们要去了解其本质是什么,事实上,所有方法的源泉都很朴实。
行业的发展,各个品牌的兴亡,亦如烟花一样,会有无数的牺牲者,也会有无数的新加入者,社会、行业的发展需要这样一波又一波的牺牲,相信家具行业会加快整合的步伐和势头,也会实现整合过程中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