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极大地提高。生活的富裕,消费水平和购买能力的提高,为各类奢侈品的兴起奠定基础,“天价家具”也随之出现。相较于衣服、汽车、箱包、珠宝等行业已然成熟的进口品牌体系,家具品牌进口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国际品牌大量进军中国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以前虽有,但非常少。
国际品牌进军中国浪潮的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外经济持续停滞,而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随着近年来消费水平的提高,其消费潜力不容小觑,正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转变,国际品牌进驻是必然。
而且,由于西方家具起步早,发展及时,很多创新材料和创新技术都形成于西方,西方经典家具设计在成熟后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在传承中随着文化的发展不停地创新,因而能够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而中国家具虽在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曾经一度引领世界潮流,至今仍是中西方学习的榜样,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红木家具在到达顶峰后进入了相对静止的状态,没有太大的发展。因此,现代中国的家具受西方影响很大,在很多方面,国内的家具业还是学习者,所以,顶端品牌的空间还非常充盈。
同时,消费者对国际品牌有一种莫名的喜爱感。有人说是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祟,但我个人认为更多是由于资源稀缺所引起的,国外品牌产品比国内品牌产品少是毋庸置疑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的攀比和炫耀心理,又或者单纯想做别人不能做之事,或者是用别人所不能用之物。因此,在有能力的情况下都想买一两件国外产品。
另外,西方现代设计和管理理论发展早,品牌、价格、服务等体系完善,品牌内涵丰富,价格明码实价,服务细致到位,这也是国际品牌的优势所在,为其聚集了大批的中国忠诚消费者。强大的消费力,极大地吸引了国际品牌的进驻。
众多的利好因素,使国际品牌对中国市场趋之若鹜。然而,事实上,国际品牌真要在中国市场有一番作为也并非易事,它有着天生不可磨灭的缺陷。首先是价格过高,一个产品在国外可能很便宜,在国外两三百美元,换成人民币也就两千元左右,但同样的产品,进到中国市场却成了天价产品,动辄百万,甚至上千万,普通老百姓买不起,只能哄住几个在塔尖的人群。其次,是诚信体系的再建问题。达芬奇事件给了中国消费者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并非国外的都是好东西、好产品。同时,国外品牌对中国的生活、消费习惯不了解,产品的款式、风格、定位很容易走偏,再加上对中国市场不熟悉,营销体系的建立是件难事,很容易水土不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的本土家具企业正在快速崛起,很多企业在产品工艺、质量、服务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品牌建设和形象塑造方面也不可小觑,他日必能与国际品牌一争雌雄。
由此看来,国际品牌进驻中国有喜有优,优劣势并存,还需谨慎。对国际品牌的进驻我持欢迎的态度,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品牌进驻能带来消费市场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也能推动国内本土企业的发展,毕竟,有竞争才有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