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焦点访谈》以《版权“织”出生命线》为题,深度报道了版权保护“南通经验”。至此,自9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和国家版权局在北京联合向全球发布《南通家纺产业版权保护调研报告》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均在黄金时段或显著版面对“南通经验”进行了集体“聚焦”。其间,点击百度网“版权保护”,跳出来的有关“南通经验”的条目超过33万条。 疑问:草根市场真成为“全球样本”了吗 7月3日起,中宣部组织9家中央新闻媒体记者齐聚南通,对即将被WIPO向全球推广的版权保护“南通经验”进行集中采访报道。 “花型居然也有版权?”《焦点访谈》主持人在《版权“织”出生命线》开篇就发出了这样的问号。其实,最早发出这样问号的人,正是十几年前志浩和叠石桥两大家纺市场的数千个农民布商。《焦点访谈》报道说,13年来,两大市场累计受理登记版权2.8万余件,调解、查处版权纠纷2000余起,挽回权利人经济损失13亿,这里的每一个经营户都成为了版权的自觉维护者。“很难想象,十几年前这里还只是秩序混乱、侵权盗版层出不穷的交易集市。”1996年,台湾东帝兴公司林氏兄弟因自己从台湾引进的100多个花型被当地农民集体盗版而打官司时,市场中的农民布商们就一片惊呼:“我们一直就是这么干的!花型居然也有版权?” 这样的问题如今在这里还是问题吗?为探求“真相”,不少记者悄悄“脱离组织”,溜到一些不知名的店铺去暗访。结果得到同一个结论,“现在再问这样的问题,会被当地人笑话。”新华社记者王骏勇坦言,他并不怀疑两大草根市场版权保护工作做得好,但是否做得足够好,真正成为了“世界样本”,采访前心里还是存有疑虑的。 这样的疑虑,对于来南通考察前的WIPO高级官员克拉克来说,可能更深。他告诉记者们:“南通之行,改变了我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看法,南通家纺业从业人员的版权保护意识令我惊讶,即使在美国,一些产业也没有达到他们认识的高度。”
|